央廣網沈陽10月25日消息(記者李子平)田間稻谷黃,豐收糧滿倉。近日,沈陽市遼中區老大房鎮后鴨雞房村丁家蛙田米開始收割。在金黃的稻田里,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忙個不停,割稻、脫粒一氣呵成。新米下鍋,蒸出的飯香氣四溢,還泛著油光,令人食指大動。
該村黨支部書記丁楊告訴記者,丁家蛙田米采用“稻蛙共育”的循環模式,青蛙捕食害蟲,“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蘗,其排泄物可形成肥料,產生渾水肥田的效果,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生產純綠色大米。對稻田內的青蛙,不做商品處理,任其自然生長。
7月初,人們開始向稻田里投放青蛙(央廣網發 遼中區委宣傳部供圖)
“小時候稻田里那真是蛙聲一片,但隨著農藥和化肥的使用,稻田里的青蛙越來越少了。”丁楊說:“所以我就嘗試種植蛙田稻,每年往稻田里放青蛙,放青蛙之后就不再使用農藥和化肥。”為了獲得適宜青蛙生存的水源,丁楊帶領村民先后打了30多眼水井,最終找到了適合青蛙的水源。
風車映襯下,收割機在稻田里馳騁(央廣網發 丁楊供圖)
經過六年的深耕不輟,丁家蛙田米從最初的60畝壯大到今天的700畝,實現了從傳統產供銷農業發展模式到訂單農業的轉型,現已取得了綠色食品證書,成為遼寧省農產品知名品牌,每畝可為農戶增加收入300元。
隨著蛙田稻的知名度不斷擴大,丁楊的思路開始拓寬,“咱們通過放蛙儀式和生態研學,在蛙田上增加了文旅功能。青蛙的大量生長,吸引了不少蒼鷺、白鷺等鳥類棲息,生態功能也得到了提升。有稻有蛙有鳥,攝影師和游客也來了,所以下一步我們就打造旅游業,作為我們村的重要發展目標。”
老大房鎮鎮長趙禎介紹,未來老大房鎮將繼續立足生態優勢,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聚焦“三美”建設,通過發展民宿帶動鄉村旅游,做優叫響“生態品牌”,做靚扮美“綠水青山”,實現生態價值轉換,因地制宜做好產業定位,開創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局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