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解聘風波 不能含糊過去
2016-08-24 07:44:00 來源:光明網
上海財經大學近日鬧出了解聘教授的風波,當事雙方對此各執一詞。教授認為,自己作為學校6年前海外聘請的“常任軌”教授,科研和教學都不錯,論文引用率甚至第一,被解聘是因為曾舉報過該學院包括院長在內的4名教師,因而遭到報復;校(院)方則認為,該教授在國家項目及頂尖刊物發表學術文章等方面沒有滿足要求,學校根據相關規定有權解聘。
清官難斷“家務”事,因為沒有“證據”,局外人自然無從置喙,也許因此應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是整個場景,我們何其熟悉——似乎知道問題的根源,但一切都按照規則和流程行事,想出拳便如打在棉花上,無從著力。私下可以吐槽,公開場合只好含糊地說——你懂的。
問題的焦點很簡單,即解聘是否涉及報復。這位教授已超標完成了學校的科研考核任務,只是缺少所謂的“頂尖文章”。可是,限時出大成果否則解聘,幾如殺雞取卵,近年來已為學界所不取。如果說解聘合規,只能說明學校執行規定是嚴苛的;如果考慮到這一處置導致該教授9名碩博連讀的學生面臨無導師可學習的困境(該校沒有其他同一方向的導師),那么,斷然解聘更是不近人情——起碼可以商量從“常任軌”轉為普通教授。
結論似乎呼之欲出,但在舉報與報復之間,沒有證據鏈,便只能“欲說還休”。怎么回避不必要的猜疑呢?辦法很簡單,那就是避免含糊,建立細化和透明的制度。制度越細致,可操縱的彈性空間就越小。比如,教授引進、考核、解聘的體系應該科學細致;主觀考核需建立嚴格的利害關系人回避制度;如果發生爭議則需要強制引入第三方的獨立學術評議;對可能出現的報復事件,需要有獨立調查機制,等等。
由此觀察解聘事件,校方的確存在瑕疵。比如,由被舉報的院長安排人員對舉報者考核,顯然不妥;再如,在這一事件中,學校是如何為教授“主持公道”的?此外,如果教授真的遭遇不公,難道只能作為學校“內部事務”不了了之?
水至清則無魚,但對于想摸魚者,“渾水”才是其奶酪。正是憑著制度的“含糊”,他們才樹立了自身的威嚴。但無論這一事件真相如何,漩渦中的9名學生都是受害者。他們還未進入社會,便被上了人生一課,想必將來不會再有“率然”舉報的銳氣了。這符合我們的中庸文化,但顯然并非社會之福。
編輯:葛成
關鍵詞:上海;財經;教授;解聘
記者近日從上海海事局了解到,依據相關規定,按照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的總體部署,自7月15日以來,上海海事局對從轄區始發擬進入浙江省水域航行(僅航經浙江沿海的除外)、停泊、作業的船舶要求辦理船舶進出港簽證,并通過專用平臺報送船上人員信息。
2016-08-23 21:16:00
上海臨港地區“雙特”政策2.0版出爐,發出人才大紅包邀約各國各地創新創業者。
2016-08-23 20:49:00
《鬼吹燈》15.2億、《盜墓筆記》24.6億,這是兩大盜墓題材小說在蜻蜓FM的收聽人次。有聲書市場開始站上風口。
2016-08-23 15:44: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