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部本科職業教育改革進入快車道,全國許多試點的本科層次職業大學以高層次、高技能的“雙高”人才為培養目標,積極探索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經濟需求、又足以讓本校發揮主體能動作用的育人途徑。同時,這些學校又都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新專業或專業群設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等等。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取決于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復雜性。“雙師型”教師最簡單的理解是專業知識與技術技能兼備的教師,既能動口,又能動手。理想的“雙師型”教師有“雙證書”、或“雙職稱”支撐,以凸顯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不過“雙師型”教師的具體情形是復雜的,來自普通高校的高職教師通常理論素養遠勝于職業的技術技能,要在短時間內具有熟練的本專業技術技能并不容易;具有一定職業技術技能的教師,要長期保持專業知識與相應的技術技能的吻合度也不容易,因為產業的技術技能緊跟社會需求,總在不斷地創新發展中,學校教師的專業知識滯后于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是很正常的。況且有的高職院校的教師往往沉溺于自我的知識系統中,重理論而輕實踐,也影響了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這些無形導致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結構性矛盾,“單一型”教師與“雙師型”教師數量上不平衡,前者通常少于后者;具備的專業技術技能質量不高,這不能不引起重視。

  “雙師型”教師的制度性建設。高職院校要從自身發展的長遠戰略思考,把好教師準入關,在“雙師”素質上做好文章。制定標準,加大引進的力度,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捷徑。在這一點上,引進教師時不僅關注普通高校,而且關注企業,在企業中招聘具有合格學歷的、有三年以上一線工作經歷的人員加盟學校的教師隊伍。與此并行,應建立“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制度。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幫助沒有專業技術技能的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培訓上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成立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不斷培訓教師的職業技能。二是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學校專職教師送到企業“跟崗訪學”“頂崗實踐”,獲得技術技能;讓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學校的教學和管理等,提高彼此的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相關素養。二者都應有制度保障,運用制度進行管理,如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走出去培訓與引進來培訓等形式,構建多元的培訓格局,使培訓工作卓有成效。

  “雙師型”骨干教師和領軍人物的培養。“雙師型”教師有專職與兼職、個體建設與團隊的多重建設,這方面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似,只是高職院校的職業特性,使它具體建設的內涵與普通高校很不相同。高職院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要做好頂層設計,分類設策,對不同的專業或專業群以及老、中、青三個層次的教師運用不同的培養方法,促進整個教師隊伍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其中,應注意重點培養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雙師型”骨干教師,讓他們承擔本專業的重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培養“雙師型”的專業領軍人物,打造“國家工匠之師”。專業領軍人物或者“國家工匠之師”需要把握專業或專業群的發展方向,建設善于協作而有工作效率的教師團隊。應該注意的是,“雙師型”骨干教師和領軍人物的培養既在校園內,又在企業中,為他們提供能夠在企業一線不斷磨煉的條件,使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始終在產業前沿,富有活力。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中有這樣的領軍人物和骨干教師,才有可能建設高水平結構化的“雙師型”創新團隊。

  “雙師型”教師的考核評價。“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考核評價也是必要的一環,以此促進建設的良性發展。考核評價包括年度考核、項目考核、職稱評聘等。在這里,破除傳統的“五唯”是必然的要求,為此應客觀制定考核評價標準,注重實事求是。考核評價既可與教師的年度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可單獨進行。其中以《實施方案》要求的“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這也應是年度考核、項目考核等的依據。學校要通過考核評價,讓“雙師型”教師具有嚴格自律的生活和工作習慣,樂于不斷地更新自我的知識和技能,樂于積極熱情地投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樂于成為學校廣大學生的榜樣,以利在學校形成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校的辦學內涵和社會地位。

  高職院校培養“雙高”人才,建構“雙師型”教師的完整體系、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雙師型”教師任重道遠,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發圖強,以使學校前進的步履更堅實,更快地成為中國特色的高水平高職院校,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人民大眾。

作者:楊秀英(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 楊靜 謝林(海南科技職業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