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高手云集
在這里,尋找下一個創業明星
什么活動能讓貝克漢姆、劉德華、易建聯、唐嫣一齊發來祝賀視頻?10月14日,當這4位名人一齊發出祝福,比賽現場爆發出一陣掌聲和笑聲。大家親眼看到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的聚力維度團隊用人工智能技術,合成了這4位明星的動態視頻。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賽場上,曾經走出過ofo這樣的創業明星。如今,投資人希望在這片賽場尋找到下一個創業明星。
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眾多年輕創業高手云集。經過激烈角逐,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中云智車——未來商用無人車行業定義者”項目獲得冠軍;廈門大學的“羅化新材料:全球激光熒光陶瓷的領航者”項目、北京郵電大學的“人工智能影視制作——聚力維度”項目獲得亞軍;浙江大學的“邦巍科技——全球高性能結構材料領跑者”項目、北京理工大學的“梟龍科技AR智能眼鏡”項目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FlexCap”項目獲得季軍。
單個項目帶動就業成千上萬
在賽場上,經常會見到有選手陳述發揮不理想,出了賽場就抱著同伴大哭。但是,不要小瞧這些年輕人。他們可能是全世界平均年齡最小的一群企業高管——以“90后”為主,本科在讀的總經理、CEO比比皆是。
“今年共有265萬名大學生、64萬個團隊參賽,參賽學生數量超過過去三屆總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范海林說,“近5年,有265萬大學生實現創業。其中,2017年首次登記注冊的大學生創業者達64.5萬人,比2013年增長80%,大學畢業生創業率達3%,超過發達國家1.6%水平近1倍”。
以“90后”為主的創新創業生力軍已全面發力,正在奮力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跟著他們一起奔跑的,既有同齡人,也有大叔大嬸、大爺大媽。一個創業項目,往往能帶動成千上萬人就業。
“我們跑了200多家豆腐作坊,才摸索出前店后廠的鍋香豆腐。它既有北豆腐的香氣,也有南豆腐的細膩,并且從產到銷只要2小時。”壹明唐現做豆腐創始人閆朝恒自豪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消費者既抱怨我們的豆腐賣得貴,可又忍不住總想買,復購率超過90%。目前,我們已經發展出657家加盟店,拉動了5700多人就業”。
而西安交通大學的“金剛模”項目,不僅把模具產品的使用壽命大幅提升,還有效避免了模具產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這項技術在曾經衰敗的中國模具城——臨沂市推廣,成功讓31家企業復工生產,帶動3500名工人實現了再就業,預計增加產值近10億元。
還有全國首個培育出冰草種子的天英合作社,其冰草銷量占全國的30%以上,帶動5200多人就業;專注農村扶貧的小康農民講習所,運營了7家自營農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萬余人,讓10萬農戶感受到農業科技帶來的增收紅利……這些學生創業項目,已經成為拉動當地就業的明星項目,幫助萬千家庭解決了就業問題。
多個項目著眼鄉村振興
如果七八年前問起甘肅小伙黃俊科,畢業了想做什么,他會回答留在大城市。可是,2013年從天津商業大學畢業后,他卻選擇了回到甘肅老家,一頭扎進沙漠里開發黑枸杞全產業鏈。
比賽現場,黃俊科拿出一個杯子,倒入礦泉水,放入幾粒黑枸杞,僅用了兩秒鐘,黑枸杞開始釋放出紫色,很快就把這杯水染成了漂亮的透明紫色。記者嘗了一下,還有一股淡淡的甜味。
“小時候,我家附近長滿了這樣的野果,我們叫紫果。老人說有毒,我經常把它按破了做墨水。”黃俊科在天津上大學之后,才知道這就是黑枸杞,花青素含量是藍莓的3倍。他就動了心思,想對黑枸杞做一些深加工。他和專家團隊用時一年半,才實現了黑枸杞干果的花青素穩定,并掌握了黑枸杞保鮮技術,讓這種沙漠里的果子可以像藍莓一樣鮮著吃。
黃俊科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注冊了“漠蘭杞”商標,并讓農民承包土地照料,一畝地一年大概能賺2000多元。采摘時,他們還單獨開工資——200元到400元一天,村里好多70多歲的老人都來干活。今年,他們的新工廠就要投產了,預計將帶動更多鄉親致富。
今年的大賽上,像黃俊科這樣的項目有個單獨的賽道,叫“青年紅色筑夢之旅”,都是扎根農村、造福農民的項目。其中,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桃醉井岡”團隊在黃桃種植技術、營銷策劃等環節大力支持合作社,幫助神山村20戶貧困戶脫貧;常州大學“貴在植染”團隊在貴州省三都縣種植藍草858畝,實現了143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年增收9600元;山東農業大學“一世花開:優質月季切花助力精準扶貧”帶動6省10個貧困鎮的農民人均年收入由1000元增至2.5萬元……
賽場之外,一年來,教育部組織在福建古田、江西井岡山、陜西延安、山東沂蒙山、河北西柏坡、安徽小崗村、寧夏閩寧鎮7地開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當地需求全國對接活動,累計有2238所高校的70萬名大學生、14萬個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活動,對接農戶24.9萬戶、企業6109家,簽訂合作協議4200余項,產生經濟效益近40億元。
高校成果直接對接市場
“90后”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可不是只做個小手工藝品,開個小買賣。對他們來說,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等核心期刊論文、國際發明專利,都是尋常。
他們中有熾云科技,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最新座駕擋風玻璃投影技術的開發團隊;有斯諾普利,把諾貝爾醫學獎轉化為中國首個肺動脈高壓藥;還有極蜂,打破了國外聲碼器壟斷,預計能為中國數碼對講機行業節省34億元專利費用……從58進5的比賽開始,每個參賽項目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就連初創組也不乏高手。常州碳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將石墨烯微片功能化技術與國產水性樹脂阻尼材料工藝結合,研發出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石墨烯環保車用阻尼材料。“產品擁有授權發明專利7項,而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二分之一。”公司法人黃昱臻說,截至今年8月,公司累計銷售產品985噸,應用于10多萬輛汽車,累計銷售收入突破1500萬元,年增長率超過278%。“一汽集團旗下車型將于2019年全線使用我們的產品。”黃昱臻說。
這些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吊足了投資人的胃口。本屆大賽邀請了800多位投資人和企業家為大學生提供投融資服務和創新創業指導,很多投資人還直接擔任了評委。在58進5的比賽現場,100位評委的打分也是給出分數和投資意向兩個選項,很多項目都拿到了四五十個投資意向。
“雖然很多好項目參賽前就拿過投資了,但還有機會。第二屆時,ofo也只拿了季軍。大家可以抱著尋寶的心態繼續關注。”中國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器聯盟秘書長陳靜告訴記者,她已經連續3屆參加大賽評選,上一屆投了一個項目,本屆也有意向項目正在洽談,“這一屆項目有質的飛躍,大賽已經成為企業發現創新人才、高校輸出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