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又到了校外培訓機構報名的旺季。不少家長吐槽,這個月要掏出上萬元給孩子交各種培訓班的費用。
目前培訓班幾成中小學生的標配,一門功課一學期的補習費用都在兩三千元,許多孩子都是同時報幾門功課,一開學就成了家長們錢包大縮水的日子。而且,還有不少培訓班都是按年繳費的,少則幾千元,多則十幾、二十萬元,部分培訓機構為促銷課程,還推出了各式預付費算法,變相拉長繳費時長。
這樣的付費方式不僅給家長們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而且,預付費存在極大的隱患。有的看似優惠多多,實則暗藏消費陷阱。一旦出現糾紛,解釋權在于機構,退課退費都非常困難。如果培訓機構出現財務問題或者跑路了,家長們預付的學費就很可能打水漂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線培訓越來越火,收費、教學都通過電腦來完成,一旦機構失聯,家長們連上哪里去找人退錢都找不到。之前全國已發生多起因預付費消費引發的糾紛。
為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收費,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到,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費用。這對于減輕家長的壓力、保障家長學生權益、規避預付費帶來的風險來說,確實是對癥之藥。可是,好的政策要保證執行到位,方能發揮出其重要作用。
從現狀來看,不少培訓機構卻并沒有按相關規定執行。之前已經收取的費用不僅未見退回,許多新課程也并未執行相關收費規定。要保證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必須要明確三個問題。一是誰來監管?是工商還是教育部門?缺乏具體的管理主體就會產生監管真空與漏洞。這也是當前培訓市場管理過程中,最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二是如何監管?培訓機構應該和食品安全一樣,建立起標準化、常態化的監管流程和規范。對于預收費,是否也應該有第三方機構或者收取一定的保證金,來保障學生和家長權益。三是如何追責?不僅對于違規機構應該追責,對于監管機構,也應該有追責和倒查的規定,層層落實責任,才能將監管落到實處。
規范校外培訓機構雖然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將問題一項一項分解開來,加強監督,嚴格執行,必將終結各種培訓亂象。(西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