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父母發紅包
卻沒教如何選擇公眾號
“我爸怎么又轉了謠言?”
“你只教會了我發紅包,但沒教我如何選擇公眾號。”
將感情需要轉換為學習動力
“我不是非要學微信,但我想跟你學。”
25.8%的年輕人會在微信朋友圈屏蔽自己的家人,他們是怎么想的?科技產品持續更“新”,老人究竟是不是“數字難民”?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把全社會帶入一個新的數字時代,也因此引爆了許多新與老之間的矛盾。深圳大學周裕瓊教授團隊與騰訊研究院日前共同發布了調查報告《吾老之域:老年人的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報告以微信為支點,描摹出老年人的微信使用現狀并試圖重新去理解老年人在新科技時代的生活。
近半老人會玩微信,25.8%年輕人屏蔽家人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老人跟不上時代科技的發展,是 “數字難民”,恐懼并逃離新技術。然而調查發現,這種說法并不客觀:首先老年人一直在積極融入數字世界。調查顯示,近半數的老者已經接入微信,其中年齡越小、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可能使用微信等科技產品,而且越樂于參加社會活動的老者微信玩得越“溜”。根據微信方面的公開數據,2017年9月,55-70歲的微信用戶數量就達5000萬,這一數據在2016年第三季度還只是846萬,銀發用戶量增速驚人,而且每天人均使用微信時長已經超過一個小時。
會玩微信老年人的“玩家”等級也是不一樣的:能夠簡單發發語音、視頻聊天和發文字信息的老人超過85%,而能夠閱讀公眾號和發原創朋友圈的老人則下降到了65%左右,至于會使用手機支付的老人也僅僅只有一半。
報告中一張微信使用對比圖也暴露出很多問題:作為老中青三代人來說,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長還是年輕人最長,不過相差并不算太大,而平均好友數老人約在100出頭,中年人達到188,而年輕人則有305個。好友數中家人的占比老人是最高的,超過兩成,而年輕人最低,不到一成。最關鍵的一點是:老人和中年人在朋友圈屏蔽家人的占比都只有3%左右,但年輕人這一占比竟然達到了25.8%。
“家人第一”or“家人最后”,新媒體產生“催贊”代溝
“我都給你點贊了,你就這么忙沒空給我點個贊?”“你舅舅在朋友圈發了個照片,你怎么還不給他點贊?”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被家里長輩“催贊”的經歷,不少網友也表示,這是讓自己很煩惱的一件事,網友“悠悠”說,“上班的時候忙得團團轉,結果開著會老媽電話進來要求我為七大姑八大姨點贊,我真的是很無語。”而老人們也對此頗有怨言,一位在南京跟兒子一起生活的黃先生告訴記者,“我每天都關注兒子的朋友圈,可是有時候自己發了個東西,兒子可能幾天都不會關注到,更不要說點贊了。”
在微信上,兩代人之間,到底呈現出怎樣的代溝呢?這份調查報告從點贊評論與屏蔽中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老年人都會將家人排在第一位,通過積極的點贊評論建立與家人的情感聯系。而青年人對于點贊和評論的意義則有不同的理解,相比家庭這個封閉的小圈子,通過點贊評論與朋友進行社會交往對青年人來說可能更為重要。因此,他們會將家人排在朋友之后。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些老年人會向子女抱怨“催贊”,而一些青年人則可能會想:我還能不能有點自己的空間了?
對此專家們認為,兩代人在數字時代的分歧不可避免,但分歧的原因未必是他們不愛對方,其后折射出的是兩代人所處生命周期與數字化經驗的差異。
教父母發紅包,也要教他們怎么選公眾號
這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老年人使用手機、玩微信都是家里的小輩教的,其中年齡小,學歷高,住在家中的女性往往更可能教導父母。不過調查發現,年輕人更多是教長輩們怎么去發紅包、發朋友圈等等,但是很少有年輕人會耐心跟長輩一起探討哪些公眾號有價值、有營養,在朋友圈中發布個人信息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而老人們對于養生、烹飪等相關生活信息的需求很大,往往就造成老人們不知道該如何甄別網傳信息的真偽,容易被一些謠言所影響。
對此調研專家表示,不管老人選擇融入還是遠離,都應被尊重。在年輕人對長輩反哺教學諸如微信等新技能的時候,常武斷地教老人一些自認為重要或有用的技能,卻忽略了他們真正的興趣點:比如他們可能不關心加多少好友、不信賴支付紅包,卻樂于給親友打一通視頻電話或在線看一場傳統戲劇。而這些,才是打開他們數字世界的一把鑰匙。所以,我們對于老人融入新科技這件事情,要鼓勵他求新,但也要接納他在老去的現實,“變老是一個必須要發生的過程,體現在他們一次次學了又忘、徒勞無功上。我們的暴躁其實也夾雜著對自己終將老去的恐慌。反哺中,我們需要的不止是耐心,而是對衰老的真正接納。”
此外,許多老人愿意學微信的原因之一,是想借此與兒孫有更多的互動,專家建議,我們要學會體諒,并且跟老人們更多進行線上互動增進溝通,讓老人們能更加幸福,更加舒適地擁抱晚年生活。(記者 徐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