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委會競選異化為一些家長的“名利秀”“關系秀”,不僅有悖于組建家委會的初衷,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校合作關系,還可能對孩子們輸出不良價值影響。
曬名校學歷、海歸背景、高管職位,比車、比房、比資源……近日,上海一所小學某班級家委會競選引發熱議。殘酷的競爭、激烈的措辭,映照著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也促人審視家委會這一溝通平臺,思考家校之間的關系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目的在于加強聯系溝通、增進家校互動、促進學生成長。從國外的相關實踐來看,類似于家委會的相關機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國家,家長可以經由家長教師聯誼會等類似家委會的平臺,表達自己對于學校的政策、課程、人事等問題的意見,參與學校管理。家委會采取競選的方式,有利于民主參與學校事務、提升家長們的積極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讓那些更有時間、更有條件和意愿的家長入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現實中一些家委會競選,異化為一些家長的“名利秀”“關系秀”,不僅有悖于組建家委會的初衷,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校合作關系,還可能對孩子們輸出不良價值影響。家委會的“異化”,無疑是不正常家校關系的體現。誠如專家所言,“無論是拼資源、拼人脈來服務學校,還是異化成‘校友會’,都是對家委會的錯誤理解和實踐。”從治理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家委會有助于厘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責邊界,有利于學校推進現代治理。但家委會發揮正向功能的前提,乃是家長和學校各歸其位,不能越俎代庖。
現實中,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系,要避免兩種極端狀態。一種狀態是,家校之間缺乏互動,家長對孩子在學校期間的學習表現漠不關心、不聞不問;另一種狀態則是,家長過度關心孩子,總是想方設法親自介入學校管理。構建良性的家校互動可說是當務之急,亟待從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從微觀層面改進具體舉措,科學設置其職能,清晰劃分學校與家庭的權責邊界。“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對家長而言,理性認識家委會的作用,懷抱積極健康的心態去參與,也才能讓這一平臺釋放更多正能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應當看到,家委會選舉出現“拼爹”“拼媽”現象,根源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焦慮。近年來,無論是“幼升小”等升學挑戰帶來恐慌,還是教育“搶跑”引發課外培訓火熱,都說明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至關重要的事項,影響極其深遠,牽動著無數人心。這提示廣大教育工作者及一切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們,必須想方設法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