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合力,但學校和家庭是有分工的。一些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混淆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
最近一條帖子在網絡上火了,一位家長吐槽道:“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么的就隨其自然吧。”雖然這個帖子看起來很像是個段子,沒想到卻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少家長的共鳴。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陪孩子寫作業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其實不僅考驗家長的耐心,還考驗著家長的知識傳授能力,可現實中并不是所有家長都具備這種能力。尤其是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在陪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難以淡定,遇到孩子不懂、不會,便很容易著急上火。
今天孩子的成長,更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家長再拿過去把孩子交給老師就當“甩手掌柜”的經驗來看待今天的教育,顯然不合時宜。這種變化當然也就要求家長與時俱進,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應對新的挑戰。
但陪孩子寫作業成為很多家長的心病,還與當前教育領域出現的一些非正常現象有關。從家長的吐槽和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個別老師給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已經超出了孩子的學力要求,也超出了家長所能承受的范圍,既有能力上的無法勝任,也有精力上的不及。比如,要求孩子背誦經典詩文,不是簡單背誦,而是還要配上曲調唱出來,然后由家長錄制視頻,上傳到“作業群”。一些只有依靠父母幫助才能完成的、超過孩子學力要求的作業,同時也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孩子獨立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建立了微信群之后,家校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了,一些老師對家長的“監督”也變得更加直接、公開。諸如拍照、錄音發到微信群,在微信群中直接點家長、孩子的名字等,更是在無形中給家長和孩子增加了不小的壓力。
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合力,但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分工的。學校教育側重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而家庭教育則側重于性格塑造、品格養成,家長的責任在于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現實中,個別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混淆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把本應該由老師承擔的責任轉移到了家長身上。就拿讓家長給孩子批改作業來說,這固然是促進親子溝通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老師把這部分責任交給了家長,便有讓家長越俎代庖、反客為主之嫌。老師如果不了解孩子的知識掌握狀況,如何更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呢?
前不久,浙江一所小學取消了讓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的要求,受到廣泛好評。近日,江蘇省教育廳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意見》,也明確提出,“不布置超越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作業,杜絕耗時長、動手難做、材料難找、過程繁雜的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推行作業免檢、每周無作業日”。這些規定實際上都是在明確家校之間的教育責任,讓學校的歸學校,讓家庭的歸家庭。遼寧、河南等地教育部門也出臺過類似規定,要真正治好家長的心病,為孩子和家長“雙減負”,關鍵還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其中,學校和老師體認到“雙減負”的意義,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把要求落實到行動中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