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資助系列報道
時近暑期結束,高校即將迎來新生。我們仍會偶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不起大學的故事在微信朋友圈或網絡傳播,引起大家的感嘆。那些故事背后的苦難打動了我們柔軟的心,在莫名的心痛之后,我們有必要想一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大學之路真的會被家庭的貧困所阻擋嗎?
我們承認,雖然現在人民日益富裕,但因各種原因致貧的家庭仍然有很多,而且還有很多連片貧困地區,在國家扶貧攻堅戰未完成之時,這些家庭自然會因為學費問題面臨著或輕或重的經濟壓力。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現實,那就是聚焦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上“溫暖目光”足以讓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而不犯愁。
“溫暖目光”來自國家完善的學生資助體系。日益完備的學生資助體系代表著國家的莊嚴承諾,從國家部委延伸出去,從教育部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延伸出去,一直延伸到縣域、鄉鎮乃至村落。在這個體系中,制度性救濟是主體。比如,在高等教育階段,國家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其他資助項目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這是一種剛性的承諾,從制度上基本實現了不讓任何一個大學生因家庭貧困失學。包括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在內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如同一個密密的網絡,連接著貧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學費、路費、生活費都有對應的資助項目。一個學生,只要手里有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無論家庭多么貧困,他都有很多途徑可以獲得幫助,比如地方政府、高校、銀行等等,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入學前、入學時、入學后“三不愁”。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共資助學生達到4.25億人次、資助金額達到6981億元(不含義務教育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累計資助資金和財政投入都比上一個5年周期翻了一番。
有了制度托底,有了資金投入,關鍵就看執行的效果。所有的制度都需要人的執行,正是人給了制度溫度和彈性,讓這項惠及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制度得以高效執行。有句話說,學校可以放假,資助工作不能放假。這已成為從事學生資助工作人們的底線要求。近年來,學生資助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程度有目共睹。在陜西渭南蒲城縣,政府要求在助學貸款辦理工作期內,實行節假日不休息的工作機制;在四川奉節青龍鎮,為保障群眾知曉政策,鎮里運用廣播村村響、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宣傳,并利用開展扶貧工作的機會入戶宣傳資助政策;越來越多的地方對學生資助工作實行嚴格的問責機制。這些細節可以看出,學生資助工作正在打一場“群眾戰爭”,學生資助工作的覆蓋面和精準度得到極大提升。另外,有媒體和自媒體的監督與自覺補位,有社會公益力量主動介入,那些家庭貧困學生不僅沒有上不起大學,還上得越來越好。
事實也是如此,學生資助工作資金上有保障,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僅從資助中得到經濟幫助,更受到了品格、意志的磨煉,他們中間涌現出很多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好學生。正如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給高中畢業生的一封信所言:少年壯志不言愁,希望你“仗劍走天涯,拼的是才華”!
因此,可以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不起學的故事出現在媒體上、微信朋友圈里,更多的是一種傳播慣性,這種慣性不過是應時出現而已。而且有時候,這些故事背后不免帶著某些自媒體營銷的影子。毫無疑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不起學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偽命題。那些看似無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事實上已經被堅強的力量托著,國家、社會和富有愛心的人們正用力拉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手,使他們在溫暖的目光里堅定前行。那些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家庭的不幸,看到貧困對人們的傷害,但我們不再相信,貧困會阻擋大學生求學的腳步。這既是黨和政府的承諾,也是實實在在的美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