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課”“逃課”不能將棍子都打在學生身上
2016-11-08 09:35: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替課”“逃課”不能將棍子都打在學生身上
最近有兩篇議論大學生上課的文章受到熱議。一則是《齊魯晚報》發表的《高校大學生有償“替課”成產業》,說是9月份開學以后,山東泰安多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學生“混跡”于19個替課群,“替課”已形成比較成熟的產業鏈。另一則是《中國青年報》發表的《都上大學了,我還不能逃課》。前文擔心找人“替課”的大學生會因此“賠了夫人又折兵”“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后文則在被大學生們點贊的同時,被管理者責疑為“一放就亂”,必須嚴格要求、嚴令禁止。
綜合兩篇文章引發的爭論,筆者認為,之所以老師與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甚至觀點剛好相反,主要在于各自所站的立場不同,如果學校的管理者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制定規章,許多問題或能迎刃而解。
細讀“替課”新聞,記者對“替課”根源的揭示比較實事求是,即許多同學是因忙于復習考研而“無暇聽課”,真正逃課去談戀愛、睡懶覺、玩游戲的極為少見。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思考空間,即這種“替課”有沒有辦法避免?眾所周知,今年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時間為12月24日至25日,顯然本學期準備考研的同學時間都非常寶貴,然而,筆者溝通了自己高中同學目前就讀的12所高校,竟有11所學校將12月中旬定為課程結業“考試周”,可想而知,學生縱有三頭六臂也必然分身無術,難于應付,只能放棄聽一些容易過關或自己有把握過關的課程,“替課”于是產生。至于有人說“替課”形成了“產業鏈”,那只是年輕人在互聯網時代的特殊交往方式,被媒體以“抓眼球”的形式放大了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
基于以上現實,如果學校管理者能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把校內的“考試周”后延,將課程開設與全國考研時間適當“錯峰”,甚至國家層面上能將考研放在學期結束后進行,考研“替課”又如何會成“瘋”成“鏈”呢!
以同樣的視角反觀大學生的“逃課”現象,真正不知道好歹故意不去聽課的畢竟是少數,而因為忍受不了教師“背書”,無奈選擇自學、選擇出逃“偷聽”校內外其他優秀老師授課的也不在少數。如果學校能夠打破校際界限,允許學生以各種途徑的實際所學收獲、實際所考的證書來替代應修學分,豈不更加有利于學生廣采百家之長、提升綜合素養?老師們如果懷有這樣的胸襟和眼界,又何至于使出洪荒之力、挖空心思地去約束學生,去聽那些老師講得不好而學生又不喜歡聽的課程呢?
總之,不管是“替課”還是“逃課”,大都事出有因,我們不能依仗管理優勢將學生一棍子打死,或將棍子都打在學生身上。學校管理者不妨多做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完善和調整管理制度,切實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只有這樣,許多問題才不再是問題。
(作者系江蘇大學四年級在校生)
編輯:安紅麗
關鍵詞:逃課;替課;一切為了學生;棍子;課程開設;考研;產業鏈;錯峰;背書;學校
近日,四川工商學院有學生因為逃課,被班級輔導員罰抄3500遍“我錯了”,該輔導員還將學生們寫滿“我錯了”的手抄本拍照發了朋友圈,隨后這些照片在網上大量流傳并引發熱議。” 周五上午,易寒陸續收到了25名學生手抄的3500遍“我錯了”。
2016-05-26 09:49:00
近日,四川工商學院有學生因為逃課,被班級輔導員罰抄3500遍“我錯了”,該輔導員還將學生們寫滿“我錯了”的手抄本拍照發了朋友圈,隨后這些照片在網上大量流傳并引發熱議。” 周五上午,易寒陸續收到了25名學生手抄的3500遍“我錯了”。
2016-05-26 09:32:00
成都商報記者看見,這些曾見諸網絡的紙張上,“我錯了”三個字字跡或工整,或潦草,分別署著25名學生的名字。易寒回憶,此事源于3月19日,當天是周四,下午的英語課上,正在上班的她接到反映稱,自己帶的2015級兩個專科班有多名學生逃課了。
2016-05-26 08:00: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