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新版教材刮起學科“混搭風”
2016-09-22 07:34:00 來源:北京晨報
9月新學期到來,中小學新版教材也“換裝亮相”。初一語文教材帶領學生走進民俗世界、政治教材“混入”《論語》《大學》等國學篇目……新版教材刮起“混搭風”,學科教師大玩“跨界”。
語文:主題活動“get”生活技能
日前,北京晨報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科的新編教材將在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開始使用。作為學科“重頭戲”之一的語文教材如何“變臉”備受關注。
據記者調查發現,本市各城區初一年級所用語文教材版本不一,其中,海淀區以蘇教版為主。海淀區多名初一語文教師表示,新版語文教材變化不大,文章順序略有調整,篇目略有增減,但主要變化則凸顯在主題活動中。“課后主題活動部分除了文學味較濃的文章引讀外,還有一部分更像是在幫助學生掌握生活技能,比如圖表閱讀等。”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一語文備課組組長歐陽苗說。她認為,新版教材中的主題活動可以分為3種,其一是“文學味”濃的主題文章推薦,當中涉及民俗、四季等篇目;其二是“接地氣”的生活技能類,比如,書中特別安排一項專題活動是關于閱讀圖表。“這可能是針對近年中高考試題進行的調整,而且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經常會遇到通過閱讀圖表尋找關鍵信息等現實的問題。”歐陽苗說。此外,還包括讓學生走進圖書館的內容,這也是對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第三是“專業性”強的知識補充類。歐陽苗介紹,在新版教材中特別在主題活動中加入語法教學的專題,其中通過以文章、句子引入的方式將語法教學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
在篇目的設置中,新版教材并未出現過多調整。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初一語文教師張燕偉介紹,教材中課文的順序有微調,比如,第一單元原第一課《為你打開一扇門》被調整到該單元最后一課,而原來的《繁星》則作為開篇文章。原來教材中的個別篇目也被“淘汰”,在新版教材中則更體現出時代性,莫言的《大白菜》就新增其中。另外,在名著閱讀篇目中,《小王子》替代了《湯姆·索亞歷險記》。他也提道,新版教材最直觀的變化,當數教材的大小從過去的32開改成了現在的A4紙大小。
記者了解到,8月末,海淀區特別針對小學、初中起始年級的語文、思品新版教材為教師們進行了為期2天的培訓。歐陽苗告訴記者,培訓的內容更多集中于教師如何改變教學方式,而不是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她也認為,這是新版蘇教版教材為教師們傳遞的一個信號——轉變教學理念和方式。“老師原來在備課時只是孤立地備一篇課文,但是現在要求老師統觀整本書,甚至打通上下年級并跨學科。”她解釋,這就是主題式教學、單元整合式教學。比如,在“民俗”這一大的主題下,教師們就要將整本教材的篇目打亂,將諸多篇目融入其中。此外,教師也要補充更多的課外知識,為學生輸送更多的民俗知識。張燕偉介紹,在今年中秋節前夕,語文教研組便將教學順序調整,把第三單元中的“中秋詩三首”提前。
政治:國學經典與法治教育“混搭”
新學期,小學及初中起始年級各學科中變化最顯著的當數原來的思品課。記者了解到,9月起,小學及初中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名字變了,教材內容也出現了新的亮點。
亮點一首當其沖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經典的“跨界”。據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政治備課組組長李穎介紹,在新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中華傳統文化及國學在第二課中便“緊忙亮相”。比如,在課后“打開學習之窗”的內容中,就引申出“學習”一詞來源于《論語》,其余很多課內的相關資料及引用的活動均是從漢字入手,或是從《論語》《大學》中的個別詞匯引入。李穎認為,將中華傳統文化及國學經典引入政治教材中,是對教材“本土化”的一種調整。“我們以前的教材中很多理念和構造是從西方國家學來的,現在要有傳統文化的滲透,而且這種滲透是多學科的。”這也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僅局限于書中有限的國學知識,而是引入更多的實例。比如,講到國學經典時,教師可能會提到過去的私塾,以一些歷史名家的學習歷程舉例,“比如毛主席曾經就在私塾上學,要告訴學生他學到了什么,在后來又是如何辯證地應用的。”更重要的是新教材要求政治教師學會“跨界”。李穎表示,目前,她正在校外進行國學知識的學習。“海淀區為我們開設了國學講堂,現在我發現很多知識都能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此外,她也將聯手學校的一位語文教師,將國學吟誦引入課堂內,借此感染學生愛國學、知國學。
另外一個亮點則是更加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李穎介紹,在以往的教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也有涉及,但并不是特別明確。在新版教材中,每節課后都會在“探究與分享”“閱讀與感悟”中點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第一單元“成長的節拍”涉及“少年有夢”,教師就會將創新和中國夢的內容引入。
亮點三,則是法治意識的貫穿滲透。李穎告訴記者,以前法治知識僅在初二下半學期學習,而且主要講授公民的人身權利。現在,法治知識不僅貫穿初中3年,她也發現小學教材中也已經有所滲透。法治學習將會從小學起到初三有梯度的進行,從了解國家法治社會的建成過程到學生能夠用法律的武器進行自我保護,實現懂法、用法的轉變。
歷史:章節安排突出時空感
北師大版新版初中歷史教材在課時的安排上采取了“瘦身”的策略,由過去的3年50課時壓縮至如今的44課時。課時“瘦身”,但在內容的整體安排上卻更顯脈絡清晰,時空感加強。
據北京市八一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李海靜介紹,由于2017年新高一學生將全面更新教材,因此,目前的初中歷史教材處于“過渡期”,變化不大,但縱觀初中3年6本歷史教材可以發現,教材的框架出現微調。以往中國現代史和世界古代史集中在八年級下冊這一本教材中講授,教師們普遍反映這樣的安排階段性不清晰,而且講不充分。新版教材將中國現代史獨立成冊,并由原來的15課擴展到19課,集中在八年級下學期學習。而世界古代史則與世界近代史整合,在初三年級學習。“這也是目前初中和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新要求——強化歷史學習的時空概念。”李海靜說,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教材中具體內容的變化。比如,以前八年級上冊包含“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以及“近代化的艱難起步”兩個單元。“這兩單元的時間順序是亂的。”李海靜告訴記者,新版教材則將這兩單元整合,統一為“民族危機與晚清時期的救亡運動”。
此外,以前初一中國古代史一書中部分內容可以略過,包括東漢及安史之亂,新版教材則要求教師增加這部分內容。李海靜認為,以往略過東漢會造成學生對漢代以及中國古代史認識的不完整,形成“斷層”。而對于安史之亂的跳過,則會讓學生升入高中都誤以為唐朝始終鼎盛并未衰敗,這對于歷史的理解非常不利。
在新版教材中,中國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也有所強化。李海靜告訴記者,比如,在初一中國古代史一書中,文字和青銅器兩部分內容整合為“早期中華文化”,這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很多學生在學過中國古代史后,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民族自信。”
新的教材在更加注重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李海靜介紹,教師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性。比如,在課后的閱讀材料中,教師會“加料”,比如將識圖材料融入其中,這就會借用到地理學科中的讀圖能力。此外,如今教師更注重通過閱讀材料讓學生推導歷史結論,從而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于是,很多文字材料便會應用其中,語文中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也會體現其中。而《史記》《論語》中的很多內容正是與中國古代史息息相關。(記者 劉佳)
編輯:朱敬一
關鍵詞:國學經典;混搭;備課組;語法教學;北京市第十九中學
初一語文教材帶領學生走進民俗世界、政治教材“混入”《論語》《大學》等國學篇目……新版教材刮起“混搭風”,學科教師大玩“跨界”。記者了解到,8月末,海淀區特別針對小學、初中起始年級的語文、思品新版教材為教師們進行了為期2天的培訓。
2016-09-22 07:21:00
腿模除了對腿的基本條件要求之外,腿模還要具有鏡頭表現力,通過肢體語言來詮釋產品。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共有超過 56萬人申請成為志愿者,而被選中成為志愿者的不超過10萬人,最終能成為賽事禮儀小姐的只有380余人,在除北京之外,面向全國招募的160個名額里,僅重慶就有超過15000人報名。腿模除了對腿的基本條件要求之外,腿模還要具有鏡頭表現力,通過肢體語言來詮釋產品。
2016-07-13 07:43:00
120首古詩罰抄50遍,因為在國學經典古詩詞考試中不過關,陜西商貿學校個別中專三年級學生被罰抄120首古詩50遍,為此有學生微博爆料訴苦,并稱如果不抄,就拿不到補助金。陜西省心理學會理事、陜西省心理學會學習與考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豫成則認為,可以理解學校的心情,但這種懲罰方式應該不是最佳方式。
2016-06-29 06:03: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