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能孤島化
2016-07-28 17:46: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7月28日消息(記者方永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而實現創新驅動則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7月28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聯合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北京發布《世界創新發展報告2016(公共政策篇)》,深入挖掘各個創新大國成功經驗,從制度建設和具體政策兩個層面提出了中國應構建的創新發展動力系統。
國際視野下的創新系統
如今,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很多國家都將創新上升至國家戰略。在過去十幾年里,全球競爭態勢也集體轉向創新的競爭,強國們集體吹響了向創新進軍的沖鋒號。從2009年到2011年,再到2015年,美國先后在三版《美國國家創新戰略》中,從國家發展戰略上重視創新,從國家發展路徑上強化創新;2010年,歐盟通過《歐洲2020戰略》,致力于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聯合體;2009年,日本發布《數字日本創新計劃》,逐步進入科學技術立國與戰略調整階段。
《世界創新發展報告》課題組從整體規劃、協調性機構、激勵環境、教育環境、法治環境五個角度出發,探究了11個創新大國的創新路徑,在對各國的創新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后發現,大多數在創新領域卓有建樹的國家都具備以下特征:
一是宏觀戰略與微觀政策相匹配。一個審時度勢的宏觀創新發展目標可以為創新主體提供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在宏觀目標的基礎上還要制定與之相對應的微觀創新政策,政策越詳盡越合理,就越具有可行性,宏觀目標就越有可能實現。
二是高地位的創新協調性機構。課題組發現在各種創新能力排名靠前的國家對創新協調性機構的地位都非常重視,如韓國和日本,協調性機構被排在政府職能部門中前三的位置,并由國家領導人統帥。而排名相對靠后的加拿大則僅由工業部下的“科學和創新總司”來協調創新事務。
三是多樣化的創新激勵政策;大多數創新型國家都會在創新研發上大力投入,但每個國家都會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制定創新激勵政策。例如,新興創新國家以色列約將GDP的4%都用于科技研發、相對于直接的財政投入美國要更傾向于間接的稅收減免、韓國則通過立法強制政府對本國高新技術產品進行采購。
四是注重“差異性”與“實用性”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的實質是尊重差異,注重實用。“尊重差異”指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才能。“注重實用”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主張學以致用。例如,加拿大的“個性化作業”、以色列的“帶著問題學”以及瑞典的高比重“手工課”等都體現了差異教育和實用教育。
五是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不論是英美德等老牌科技強國還是日韓新等后發國家,都非常重視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為創新塑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具體表現為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廉潔高效的知識產權行政體制以及合理的司法執法機制。
事實上,從國家技術創新系統向國家創新系統的轉變,恰恰反映了世界經濟向知識化和全球化方向轉移的大趨勢。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正向知識經濟轉移,知識經濟正在取代工業經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在工業經濟時代,國家技術創新能力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嚴峻的國內市場環境都要求我們加緊創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創新體系,只有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華東政法大學政治研究院院長高奇琦對央廣網記者表示,中國目前正處于創新緊迫與創新無力之間的緊張之中,并面臨從發展型國家向創新型國家的內部結構轉型。許多人認為中國可以快速地學習行業復制國外先進的模式和技術,卻很難做到源創新和系統創新。在這樣一種緊張之下,系統和全面地研究創新行為,并真正推動中國的大規模創新產出就變得非常緊迫和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所需要的不是靈光一閃的農業時代的隨機創新,而是需要在信息社會下可復制和可推廣的系統創新和集成創新。 簡言之,中國需要在多個領域開花的大規模創新。而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大規模創新的發生需要國家與民間的積極互動。而且中西方國家治理的情境不同,西方的大規模創新行為在自由主義文化和資本強激勵的背景下產生。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地研究公共政策如何為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創新提供規劃、空間和保障,進一步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構建,為實現“中國夢”持續提供不竭動力。
公共政策釋放發展動能
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系統,目的在于在國家層面上,促進整個創新系統中不同部分、不同要素之間的協同,促進不同創新行為之間的整合與互動,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由之路。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鄭重向世界宣告,“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進一步從國家層面為創新系統的建立勾勒了清晰的路線圖。
創新不能孤島化毋庸置疑,握緊的拳頭力量遠比松開的大。通過公共政策,把政產學研用等各方面力量有機集成起來,構建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實落地的基礎條件和關鍵支撐。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在《世界創新發展報告》中,從創新規劃、創新資源、創新機構、創新機制、創新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出培育構建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從而大幅提升創新各主體之間的協同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創新孤島化碎片化問題。
“雖然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但還不完整完善,未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尤其是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些創新主體相互脫節互動少,而且政府的主導作用依然欠缺,沒有提供完善的制度、政策、法規等公共政策,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也有待加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對央廣網記者表示,創新機制是保證創新體系高效運轉的重要因素,如果把創新比作是一輛前進中的汽車, 那么整體規劃就是汽車的導航,協調性機構是汽車的車頭,激勵環境是汽車的引擎,教育環境是汽車不斷前進的永續動力,法治環境則是汽車的剎車。
針對創新機制,課題組在《世界創新發展報告》中建議,國家設立中央或國家的創新領導小組成立專門的創新協調性機構,統籌協調國家創新戰略;通過實施 “創新中國”戰略,將科技領域的創新拓展至文化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等領域;在創新協調性機構、創新教育環境以及創新法治環境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方案,完善知識產權制度,鼓勵和保護創新行為;通過創新學的發展,建立創新人才儲備,將中國的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同時,通過創新教育喚起社會大眾無窮無盡的潛能和使命意識,把創新發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的自覺行動。
編輯:安紅麗
關鍵詞:創新;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華東政法大學;創新;發展;報告
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把創新驅動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作出了系統全面的部署。
2016-07-26 23:36:00
5年內籌集提供不少于1萬套的人才住房,設立規模不低于20億元的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伯樂”每引進一人(團隊)可以獲得50萬元獎勵……這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措施來自深圳市經濟大區、產業大區——寶安區。
2016-07-19 19:00:00
國務院近日批復同意京津冀、沈陽、西安、武漢、四川、安徽、廣東等7個地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
2016-07-05 11:06: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