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個原中央蘇區縣、17個羅霄山片區縣、25個貧困縣,這些貧困地區跨越贛鄱南北。

  脫貧攻堅的“中部戰場”,關系全局、影響深遠。

  2015年底全省摸排2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來,江西以近乎平均每分鐘減貧一人的速度迅速實現“中部突圍”。目前,3058個貧困村退出,190.4萬貧困人口脫貧,25個貧困縣先后退出……這是江西在“十三五”期間交出的成績單。

  因此,江西在2019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獲綜合好評,近三年累計獲中央獎勵資金9.9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連續三年獲全國優秀等次。

吉水縣貧困戶在學習剪枝

疫情和洪災不能阻擋脫貧攻堅步伐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省脫貧攻堅面臨變數。全省5.19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沉著應戰,變身防疫物資采購員、快遞員,守護著數百個貧困村。

  寧都縣肖田鄉柏樹村第一書記孫啟,第一時間來到駐村點,捐口罩、送消毒水,建臺賬、測體溫、消毒消殺;尋烏縣晨光鎮高布村第一書記吉志雄,背負防疫物資千里馳援高布村鄉親……

  省委省政府迅速出臺相關政策,全省聚焦貧困群眾,強化持續增收、助力復工復產。截至7月底,全省務工就業貧困人口127萬,2152家扶貧龍頭企業復工。

  今年7月初,江西遭遇集中大暴雨襲擊,今年退出貧困縣的鄱陽縣、都昌縣都是重災區,無情的洪水吞噬家園、淹沒莊稼,許多扶貧產業受損,如何保住脫貧成果?

  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水退到哪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就跟到哪里。

  “早稻絕收的,按照700元/畝賠償;中稻絕收的,按280元/畝賠償……”鄱陽受災鄉鎮干部與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走村入戶,開展作物受損理賠;都昌抽調120余名農業技術專家,分片區深入24個鄉鎮指導災后生產自救。

  江西對農村易致貧低收入戶、人均收入不高且易返貧脫貧戶,實施防貧保險幫扶機制。截至7月26日,全省為1537個貧困人口和貧困邊緣人口支付理賠金額1316萬元。

精準施策全力推進產業扶貧

  鞏固脫貧成效,產業是關鍵。

  鄱陽、于都、余干是江西三個百萬人口的貧困縣。于都縣把蔬菜產業作為脫貧的重要產業,通過構建產業獎補體系,鼓勵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鄱陽縣依托龍頭企業帶動,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稻蝦、稻魚、稻蟹等產業;余干縣立足湖區水多、田多、荒坡地多等特點,發展菌菇種植、特種水產和湖面光伏發電等扶貧產業,全縣3.1萬余戶脫貧戶中,95%以上依靠產業增收。這得益于江西通過“五個一”(選準一項主導產業、打造一個龍頭、設立一筆扶持資金、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產業發展模式和“一領辦三參與”(村干部與能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愿參與、貧困群眾統籌參與)產業合作形式,完善扶貧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截至目前,全省80.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獲得產業扶持的有73.3萬戶,占比90.9%。

倡導消費扶貧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9月30日,第四屆江西省扶貧產品展銷會在南昌舉辦。帶領20多戶貧困戶創業的會昌金蛋擔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王瓊芳,捎來1萬多枚土雞蛋,幾個小時就售罄。她說:“公司雞蛋不愁銷,因為扶貧產品有直銷、網絡代銷、單位購銷的保障。”

  為對接產業扶貧,江西形成“五子消費模式”,打造消費扶貧“銷售網”。江西出臺17條促進消費扶貧的政策措施、開展扶貧產品“五進”活動等措施,搭好消費扶貧的“架子”;組織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優先采購扶貧產品,拓寬扶貧產品銷售“路子”;借助扶貧產品“展銷會”線下實體展銷活動和線上特色“江西館”,為消費扶貧搭建“臺子”;開展“以購代捐”“以買代幫”和探索基地認養等模式,結好消費扶貧的“對子”;健全引導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的機制,保護產業扶貧成效的“果子”。

  同時,全省運用“1+N”扶貧載體,打造電商扶貧“新網紅”。將電商扶貧作為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創立“電商扶貧+產業發展”“電商扶貧+自主創業”“電商扶貧+品牌經營”等模式。以點帶面推動農村電商扶貧深入發展,先后分5批培育43個國家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分3批培育10個省級電商進農村示范縣和12個省級電商扶貧重點推進縣。目前,全省共認定扶貧產品9198個、供應商3383個,商品總價值166.35億元,銷售金額達43.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