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以科技為主線,展開了一輪個股與指數的強勢共振行情。然而,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執行主觀多頭、量化指增兩類股票多頭策略的私募機構,近期業績表現卻出現顯著分化。以腰部、頭部管理人為例,表現居前的主觀多頭策略年內收益率已超過20%,表現較差的開年以來尚未實現正收益;量化指增策略方面,表現居前的超額收益率接近10%,表現較差的則不足3%。在科技成長風格走強的背后,私募行業正經歷著一場策略適應性的深度考驗。
頭尾差距較大
受科技成長風格持續走強、市場情緒穩步復蘇等因素影響,近一段時間以來,股票私募機構投資業績同步回暖,但分化趨勢明顯。
某渠道機構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3月7日,在受監測的62家腰部、頭部股票主觀策略私募管理人中,拔得業績頭籌的廣東某“準百億級私募”開年以來已大幅盈利28.49%;而排名墊底的3家主流私募,年內虧損幅度均超5%。
在股票量化策略方面,該機構監測到超30家中大型量化私募在各策略線的業績表現同樣差異明顯。其中,滬深300指增、中證500指增、中證1000指增三個主流策略的收益率首尾差值,分別為8.42個、11.40個、10.95個百分點,相關策略頭名機構開年以來的收益率依次為8.42%、14.60%和19.21%。
另一家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8日,私募五大投資策略中,股票策略2025開年以來表現居前。其中,有業績記錄的8928只股票策略產品2025開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4.62%,實現正收益的產品數量達到7081只,占比為79.31%。
排排網財富理財師夏盛尹表示,2025開年以來,頭部私募展現出更強的策略韌性。量化策略面臨高頻同質化競爭,頭部機構憑借策略因子迭代能力和算法優勢,指增策略超額收益表現更好。執行主觀策略的頭部機構通過跨市場配置(如港股科技龍頭+科創板硬科技品種)實現收益增強,而中小機構受制于投研覆蓋面不足,不同管理人表現差異較大。
知名量化機構蒙璽投資表示,綜合多方數據,今年以來不同規模的量化私募機構業績呈現一定程度的分化,這主要體現在頭部量化私募的穩定性更強,由于策略靈活性和市場適應能力等因素,中小型機構業績差異較大。
業績分化有跡可循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主觀策略業績分化的本質是對市場風格切換的應對能力差異。暢力資產董事長、投資總監寶曉輝稱,2025開年以來,科技板塊的漲幅遠超大盤,提前重倉該領域的機構獲得豐厚回報,而堅守傳統行業、紅利資產的機構則相對錯失機會。整體而言,造成不同股票主觀策略管理人“業績離散”最主要的原因,應當是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風格頻繁切換。
夏盛尹稱,近兩個多月來,A股、港股市場的賺錢效應集中體現在科技領域,主觀策略的私募管理人若未能及時布局人工智能(AI)、機器人、半導體、互聯網等人氣板塊,階段性收益率將顯著落后。
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認為,今年以來主觀策略業績的分化還與管理人的投資、風控策略差異有關,市場波動加大、板塊輪動加快進一步考驗主觀策略機構的倉位管理和交易水平。
在量化策略方面,蒙璽投資認為,業績分化的本質是策略邏輯與市場結構的匹配度差異,直接原因在于量化策略的模型迭代能力與數據質量的不同。例如,超額收益水平較高的機構普遍具備較強的因子動態優化能力,能在市場變化中及時捕捉阿爾法;有些機構則在另類數據的清洗與應用上更具優勢。有些機構仍依賴傳統因子;由于算力資源有限,有些機構模型迭代滯后于市場風格切換,超額收益被稀釋。除此之外,近一段時間以來偏小市值品種的貝塔表現更好,在偏小市值指增領域布局較多的量化機構可能業績更突出。
機會大于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受訪私募及相關業內人士對2025全年的市場預期較為樂觀。
百億級量化私募黑翼資產表示,從市場環境角度分析,中國經濟持續修復、宏觀政策和改革力度增強、市場情緒回暖、資金流動性增強、機構投資者倉位回升、增量資金加速入市等因素,為股票市場的良性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另外,市場流動性增強,投資者活躍度顯著回升,預計也會為量化策略提供較好的運行環境。
大型主觀私募重陽投資合伙人寇志偉進一步表示,當前市場環境相比去年底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市場已經有了一定幅度的估值修復,但在當前位置,機會仍然大于風險。一方面,中國的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國內具有產業競爭力的前沿科技領域,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另一方面,在無風險利率低企的背景下,一些優質股票的股息率較為突出,這些資產當前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總體而言,今年的A股市場非常值得期待。
寶曉輝認為,今年權益資產的投資機會將更多體現在篩選板塊上,從全年時間維度看,管理人可根據自身的策略特色進行階段性收益和長期收益的平衡。李春瑜建議,當前私募管理人應深入研究市場,把握科技成長等領域的投資機會。同時,要關注市場動態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組合,以適應不同市場環境,滿足客戶對階段性業績和長期收益的雙重關注。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