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 > 專題 > 大國大時代2014 > 二月談 > 嘉賓觀點
趙忠秀:貿易規則環境下的大國游戲
2014-02-28 14:42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央廣網主辦的《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報告會》二月談——《中國外貿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出現了嗎?》2月26日在北京舉行。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在報告會上表示,中國正面臨著貿易規則重塑的新時期,中國要參與規則制定,并且做到“上天入地”。所謂“上天”,就是要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而“入地”就是要夯實微觀基礎,那就是企業。外貿成績的取得實際上是靠企業來擔當的,所以要把它從做大到做強。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 央廣網 王夢妍/攝
以下為演講全文:
中國外貿35年的成就源于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
中國外貿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出現了嗎?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這個拐點肯定不是一夜之間就出現了,即使是趨勢性的改變,也需要一個階段,那么這個階段有多長?三年,五年,甚至可能還要更長,但是不管怎么說,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貨物貿易國,還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這也是我們過去35年改革開放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就。我們為什么能夠取得這樣一個成就,三年前大家可以討論入市十周年,國際上也有這樣一個認識,說中國是入市最大的贏家,是不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成就了中國?我的觀點,我們取得今天這個成就是改革開放的這樣一個成果,35年來堅持不懈的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把這樣一個戰略,把這個方向給它固化,把它制度化,用一個詞那叫制度供給,所以不再是基于政策上的這種調整。
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一個便利化,當然今天的外貿形勢和35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語,過去對于企業來講外貿經營權本來這是一個天賦的權利,可是過去生生的給剝奪了,所以遭遇外貿壟斷。現在這30多年演變過來,實際上把企業天然的權利,甚至我們每個人的權利交還給個人。成就阿里巴巴就是因為市場準入撤出了,這是市場化、經濟自由化的一個成果。78年以來,我們金融體制改革、流通體制改革,我要說我們作為中國人,我們非常自豪的是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是最徹底的,最成功的,成就了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成就。
中國入市十年了,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時期,我說這是一個戰斗時期,實際上就是貿易規則重塑的時期,中國過去是個學生,學習市場經濟,熟悉市場經濟規則,并且努力的踐行,我們做的很好,成績考試得了優。但是現在我們要參與規則制定,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要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入地還是要夯實我們的微觀基礎,那就是企業。外貿成績的取得實際上是靠我們企業來擔當的,所以怎么樣把它從做大到做強,這個競爭力實際上來自于企業。那么就這個規則來講,美國現在在另辟蹊徑,所謂在搞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這個事情對我們很糾結,中國對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這里我想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如何參與這個游戲規則這的制定。
第一個,目前作為一個主流的大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目標,實際上是要獲得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當然多邊貿易體制從1946年以來一直在發展,但是90年代以來,區域化卻成為了一個和它并行的趨勢,最近應該說是如火如荼。那么有各種各樣的自貿區談判,這里面我們就不得不提美國,在90年代以前這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實際上是歐洲在推動,歐共體,到歐洲自由貿易協定再到現在的歐盟,實際上它是推動這樣一個區域化。
大國為何重視貿易區域化?
這個區域化,對美國來講實際上就是一個挑戰,有可能對美國是排除的,所以怎么應對它?美國重視區域主義,現在呈現了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日本有13個,新興大國中,像印度、俄羅斯都有16個,中國現在有11個,還有另外幾個正在談,最近中國和冰島的自貿協定也通過了,要實施了。那么大國為什么要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這個目標無外乎三類,一個是傳統的經濟收益,這樣能獲得投資上的效益。但是我們看到現在,這些大國簽的自由貿易協定只有一個大國一個小國,對于大國的影響實際上是有限的,比方說即便是像北美自貿協定對美國的影響不到1%,對就業的影響也就是幾萬人,第二個可能出與一種政治上的考慮,就是要在談判里面加一些政治上的條款,比方說歐盟,要把原來的東歐國家加入民主化的程度作為一個先決條件。
但這些現在看還不是主流,主流實際上是國際規則的主導權,這些又是推動大改革,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動因,這也是美國對區域自由主義由消極轉向積極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對于美國來講,國際經濟規則的形勢體現它對世界經濟上的主導,或者經濟上的霸權,所以無論是多變主義還是區域主義,那么實際上都是工具,都是為了控制規則主導權的一個手段,歷史上美國曾經對區域主義一直持懷疑態度,那么當初積極的推動多邊體制,目的實際上還是要打破英聯邦體制。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多邊回合談判,主要為了減輕歐洲經濟一體化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但是,隨著歐共體擴大,美國首先它又失去了整個對多邊談判的權力,所以它借助和加拿大談這個自由貿易協定中的知識產權,自此以后美國就發現,對于區域主義的積極探索,最終沒有實現目標,所以在雙邊的FTI中,以市場準入作為交換條件,推動對方接受由美國來主導這樣一個版本的貿易規則,由此擴大美國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的籌碼,從而獲得主導權,這種做法將區域的規則推廣到多邊,實際上是有順序的談判。
對于擁有全球利益的美國來說,區域合作也并非是最終目標,最終還是要一個全球的目標,所以在美國相對實力下降的情況下,在全球層面推廣美國的貿易標準,實際上這是一個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一個有效工具。跨太平洋貿易協定是一個什么樣的內容,實際上這是一個美國版本的高標準的貿易規則,目前TPP的確確沒有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那么直接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并非是主要目標,因為研究表明美國實際上從TPP中獲得的經濟受益非常有限,經濟增長提高只能提高0.12到0.5個百分點。從經濟層面來看,TPP也并未對亞洲一體化是反制措施,因為像東盟10+3,10+6等等,對于美國產生的這樣一種貿易轉移效應非常小。
中國的戰略怎么解讀呢?從目前已經形成的亞洲的生產網絡能實現中國化的體系,在目前已經形成的亞洲的生產體系中把中國邊緣化。按照美國慣用的手法,雖然現在推動TPP談判,主要是謀求國家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從區域入手、志在全球,美國推動的TPP談判策略,形成以TPP為主的貿易集團,以此在亞泰地區以及將來在WTO這個框架內迫使其他的經濟體都來接受這樣一個貿易規則,正如美國前談判副代表說,美國的目的是達成一套適應于所有亞泰國家的規則,要加入的國家必須遵守此規則,在TPP談判對象的選擇上也是有利于美國主導權為主的標準。美國首先將已經與它簽署了雙邊的FTI國家納入談判對象,比如智力、澳大利亞,之后就是墨西哥、加拿大,再通過有順序的談判策略向馬來西亞、文萊、日本,還有韓國,因為雙方已經有自由貿易談判。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我們看出,美國不愿意中國出現。
美國推動的實際上是有利于它重新獲得主導權,不是多邊化。因此TPP談判戰略意義巨大,后來跟進的包括關于服務貿易的一個談判,以及美國和歐盟談的TTIP,它們之間還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一個協同效應,所以一旦成功,美國就可以攜這些成果來改造這樣一個多邊貿易體系,從而從根本上來撤除目前西方一致的基本規則,打造由美國主導的WTO升級版,這個就是國際規則戰略時期的一個狀況。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的貨物貿易國,對我們有什么影響,我們怎么應對呢?這個影響對中國來講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標準高,因為70%的議題屬于邊境內的措施,無競爭政策知識產權,而非傳統的邊界措施,如關稅海關措施,所以規則深入到國家內部。中國有什么特殊性,包括國有企業,包括我們對一些行業的一些產業政策等等,這個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
中國要面臨世界貿易規則不確定的挑戰
50%的議題在亞太地區STA是難以出現的,現有的水平相對比較低,所以50%沒有出現,像包括勞工、環境、安全標準,中小企業等等,這個出現的頻率都低于10%,像商業便利化、文化、科技等等更是一個全新的貿易議題,毫無疑問,就是這些議題實際上是符合美國的優勢,像服務貿易開放,像投資和知識產權保護,像競爭中立等等,這對于中國以及其他的經濟體包括像印度、巴西等等都有這樣的挑戰。所以盡管TPP在過去談判進程中是一拖再拖,但是今年我們看到它有一個加快的進程,這樣的話,從中長期來看,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貿易規則,希望在專門領域像服務貿易、信息產品等達成協議的決心都非常大,所以最終實現在全球實施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所以對于我們國家來講,我們現在成為第一大國,我們同時要面臨這樣一種規則制定的不確定性。所以作為迅速發展的新興大國我國要在新的規則制定中發揮建設性的作用,而不是像過去只是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規則,熟悉規則,最大程度保障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這既是當年加入WTO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黨十八大報告中所確定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必須以開放的狀態進入。
除了TPP的談判,我們實際上還有其他的路徑課選擇,一是與美歐雙邊投資協定,實際上我們和美國也在談,歐盟也提出一種建議,就是說很愿意談,因為談判實際上很多內容也是TPP的議題,準入待遇,準入清單,這都寫進了我們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個實際上是在激勵合作,參與投資規定的制定,目前美歐正在督促競爭中立的方式,美國甚至要求各成員國對該問題做出一個政治性的承諾,所以競爭中立對于我們國內體制的改革實際上也是任重而道遠,但也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所以我國觀察員可參與這樣的研究和討論,掌握主要大國的立場和觀點,并且熟悉這樣一個正在形成的新規則,為我所用。
第三個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周邊,在亞洲推行中國版本、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因為從美歐經驗來看,接近一體化通常是先區域內,后區域外。也就是說先穩定我們周邊,穩定后院,然后布局全局,這只是借助美國的一個外交說詞,所以我們的FTI的戰略,首先選擇深化我們和港澳臺的合作,努力在WTO的框架下與港澳臺商更高標準的合作。在中華經濟區內率先實現高標準的市場準入,并在此基礎上再打造中國和歐盟,包括和印度等等在內的談判,所以在周邊國家能夠推進國際經濟合作的深度發展。實際上從中國過去30年發展的經驗,實際上不單單在基礎設施方面是互聯互通,實際上空間非常非常大,我們現在看到的高效的發展,看到高速公路發展,再看看我們周邊,其實這些合作空間非常大。
中國參與規則制定要“上天入地”
現在有個疑問說這個TPP是不是要推翻WTO?實際上是殊途同歸,最后我們要努力實現WTO自身的一個升級,那么這個升級的時候中國不是一個旁觀者,我們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最后還會回到WTO升級版上。當中國真正成為一個貿易強國的時候,我們一個有更高話語權的時候,這是“上天”。
“入地”就是夯實微觀基礎,現在事實上形成的是一個傳統的網絡。現在生產結構有沖擊,但是沒有改變,它是這樣一種內在性。我們可以把國家分成三類,一個叫創新型國家,以德國為代表,德國是一個貿易強國,中間是一個生產型的國家,還有是資源型的國家,從研發,從他們投入的資源到制造能力,到消費大小是代表能力。這次金融危機之后分布圖變了,有大有小,我們講創新國家消費實際上萎縮了,所以你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的報告,去年是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的經濟份額第一次接近50%,大家預計這還是一個趨勢性的。但是這個趨勢可能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跨越50%這個線,可能也反復,像最近很多新興經濟體也遇到麻煩,美國撤除共同體之后導致資本出逃,很多發展中國家又陷入困境。
實際上,中國生產的能力,還有我們的消費,都是在擴張。那么現在像資源型的國家,無論是俄羅斯,你擁有自然資源,即使是澳大利亞,這個也是在擴張。所以這樣一個生產網絡,有的可能是大型的企業不斷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但是生產這個工作不是由自己來做,是交給別人來做,我們中國大量的企業加工貿易,實際上相當于有體力有生產,但是資源也不多,所以我們要進鐵礦石,我們要進原油,你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排在前幾位,第一大的就是原油,第二個是鐵礦石。
北京這個霧霾天就是碳排放,2012年中國的碳排放占世界的20%。但是我們也做出了一個分析,這其中有1/4我們是給別人,我們是生產者,但是這個責任不能都打在生產者的身上,還要打在消費者身上。歐洲生產少了,但是消費實際上也在增加,人均消費導致的排放其實一直在上升,中國其實碳是留給自己了。這樣的話夯實基礎也就說我們軀干性企業在價值鏈的結點上要往上爬,要變成一個大的企業,我們現在走出去的企業有多少,我們回頭看,有多少企業像西門子到中國,我們中國的企業到國外是怎么樣的,所以我們就考慮現在就是說這些企業無論是做加工貿易還是做一般貿易的,都是帶全球價值鏈中的一個結點,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做貿易的都要考慮。
另外,我們在服務型經濟中企業擔當什么角色,我們講后貿易大國,如果我們考慮到服務貿易那我們這個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我們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這個比率大約是15:100,大約是6千億的服務貿易,美國這個數字是超過30%,小一點的不用說了,像香港等等,所以我們要從大國向強國,那么從量到質轉變,這個過程還很長,所以我們今天值得慶賀,但是也不宜盲目樂觀,我們還是要夯實基礎,這就是我的基本觀點,謝謝大家。
編輯:王夢妍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