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30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聚焦財稅領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寫道,“要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如何解讀這一表述背后釋放的新信號?如何前瞻“十四五”期間財稅政策的走向與脈搏?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在接受記者時表示,把“財稅”和“金融”放到一起,強調“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這是“一個很新的提法”。

  楊志勇說:“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在微觀層面,財稅和金融之間有很多非常密切的聯系。比如,這幾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如果貨幣政策在流動性方面沒有給予相應配合的話,那么積極財政政策就沒有辦法繼續實施下去。‘現代財稅金融體制’這樣的提法,相當于把整個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放到一起了,將更有系統性、也將更能凸顯集成創新等等。所以我覺得這個提法非常有意義。”

  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看來,所謂“現代財稅金融體制”,當中的要義是三個關鍵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十三五’已經為我們整個現代財稅體制的改革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那么‘十四五’會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并且會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比如暢通雙循環等來進一步深化改革。總體來看,會繼續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李旭紅說。

  前瞻“十四五”,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總臺央廣經濟之聲采訪時談到,具體的財稅政策將根據宏觀經濟的變化而定,不過2021年也就是明年,大概率會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楊志勇觀察,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是,政策的選擇與體制機制的改革方向越來越一致,這一趨勢將會在“十四五”期間得到延續。“比如,減稅降費既是政策又是改革,那么在未來,我覺得政策跟改革之間可能會更加緊密地協調與配合。”

  李旭紅說,“十四五”期間,一個明確的方向是,財稅政策將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相信在財稅政策體系方面會有新突破。“比如,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地方稅體系等,相信這些都會在‘十四五’期間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得到進一步的推進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