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日消息(記者蔣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由新華社瞭望智庫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2019”昨天(1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發展新趨勢等話題展開討論。
展望2020年 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面臨不小壓力
過去一年,我國金融業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成效顯著,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實現“量增、面擴、價降”,融資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滿足。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民營企業的貸款余額為45.7萬億元,同比增長6.9%,新增的民營企業貸款占全部增量貸款的比例超過40%,比去年同期高4.5個百分點。
不少業內人士分析,當前全球經濟面臨挑戰,展望2020年,我國金融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面臨不小壓力。
在昨天的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建議從貨幣政策的角度適度降低存貸款利差,讓金融業讓利于實體經濟。黃奇帆表示:“事實上中國的金融存款貸款利差是很高的。我們的金融GDP占全部GDP的5%可能是比較合理的,多出來的2-3個點,相當于2-3萬億,如果返還給實體經濟,那實體經濟會更好。”
提升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綜合能力
除了從貨幣政策端發力外,全面提升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綜合能力也是當務之急。在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經濟下行和服務實體經濟雙重壓力之際,金融科技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斷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賦能。度小滿金融CEO朱光說:“科技應該不只是促成交易,而是要先解決風險問題、再去解決效率問題。我們在金融科技上有很大的布局,但是大家看我們無論是金融大腦、金融云、區塊鏈、技術應用,我們全是聚焦在風險上,更多地是幫助銀行和傳統機構降低風險。”
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脫離實體經濟
以區塊鏈技術為例,它在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市場證券化等存在多方交易且信任基礎較弱的特定場景已經有所應用,在促進數據共享、提高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體現出突出優勢。不過,也有不少機構打著服務實體經濟的旗號蹭熱點。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提醒,發展金融科技不能脫離實體經濟。李東榮表示:“任何金融創新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客觀需求,就會偏離方向、違背規律,從而走向非理性繁榮。這樣的金融創新要么因為價值缺失而被自然淘汰,要么因為與實際需求不吻合而難以為繼,只有那些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符合經濟規律、深耕業務場景的才可能有持續的生命力。發展金融科技要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生活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