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之聲評論員 馮雅
梳理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經濟熱詞,“中國制造2025”無疑算一個。到今年,它已經連續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的報告里,我們還再次看到了“工匠精神”這個與“中國制造”緊密相關的詞匯。代表委員普遍認為,弘揚“工匠精神”,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才能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帶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
愛因斯坦讓我們敬仰,魯班也一樣名垂青史。培養工匠精神,是以人為本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重要內容。面對街頭賣壽司的傳統小店,日本的父親可能會對孩子說:“你看,只要肯努力,做壽司都可以做得如此專業”。而在中國,看到包子鋪里正在做包子的廚師,父親就可能會對孩子說:“你看,如果不努力,就只能一輩子做包子。”今天,我們很多人仍然重精英教育,輕職業技能。如果大家都追求“多快好省”、一夜暴富,而不是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做強“中國制造”談何容易?
被稱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
強調以人為本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還因為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既然我們認識到人人都有潛力,就不能對人有歧視。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英雄不問出處”,在政策支持上都應一視同仁。一些歐美企業最近表示,“中國制造2025”為國內和國外市場份額制定了精確的目標,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擠出中國市場。工信部部長苗圩重申,在相關政策制定當中,沒有對外商投資企業任何歧視性的政策。這種表態很有必要。
工信部部長苗圩
以人為本推動“中國制造”由大變強,就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文化,崇尚知識創新,使其成為自覺。與此同時,要為創新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如果科研人員費盡心血研發出來的新科技,隨便就能被人復制抄襲,假冒仿制也能大發橫財,劣幣就會驅逐良幣。大家都只從樹上摘果子,就沒有人還愿意踏踏實實去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