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悠悠長江,綿延萬里,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不僅以其豐饒的自然物產養育了兩岸人民。在漫長的進程中,長江又宛如一條巨龍,托起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這條6300公里的黃金水道,如今正在以更大的光彩,走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三大戰略,錦繡樂章》第二篇:長江經濟帶——青山綠水,流韻萬年。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伴隨著冬日暖陽,浙江湖州月亮廣場上聚集了不少拍照游玩的市民。吳丹妮在太湖邊工作生活已經有10多年了,親眼目睹了太湖水環境的蛻變過程,“根本就沒辦法想象,就覺得一切都是挺不可思議的。你知道太湖藍藻是非常臭的,跟現在沒法比了,現在特別漂亮。”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上世紀90年代末,藍藻的爆發讓太湖一度陷入尷尬境地。一場破釜沉舟的太湖水環境綜合整治由此拉開序幕。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生態文明辦主任王阿平介紹說:“我們陸續開展了污染源整治工程、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漁民上岸工程、生態修復工程和岸線整治工程,堅決不向太湖排入一滴污水。”
四川瀘州長江機械公司一車間的班長姜鳳良家住市中心的老廠區宿舍,原本工作生活都在廠里,2015年廠子從中心城區搬到了城外幾十公里的高新區。搬遷之后,全廠進行升級改造,姜鳳良的車間換上了全自動化設備,效益好了,收入也增加了。
“現在一個月四千多塊錢,公司給我們還是提供了很大空間,公司搬到這個高新區來,本身就是公司要發展嘛。”姜鳳良說到。
構建立體交通格局 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從中國地圖上看,東部沿海地區就像是一把“弓”,長江就像一支“箭”,通過長江水系,把長江上游、中游、下游整個經濟聯系起來。未來區域經濟的格局將是沿海、沿邊、長江流域同時推進開放、開發,形成東、中、西部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局面。
而實現協同發展,交通的互聯互通是前提。安徽省安慶環新集團是一家中日美合資企業,生產的的活塞環已經占據全世界40%的市場份額,多年來最困擾他們的就是交通。
安慶環新集團總經理助理蔡向東說:“有很多的客戶和合作伙伴都在上海,有時候一個商務上的談判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如果坐飛機不能保證時間,如果開車去最少要6個小時。”
2015年底寧安高鐵開通后,安慶到南京間的火車通行時間從過去的8小時縮短到1個半小時,安慶和長三角實現了同城生活圈。2016年12月28號,滬昆高鐵正式全線貫通,這條“中國最美的高鐵線路”,也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安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健表示:“我們將推出政策吸引候鳥學者、周末專家來安慶建研究院,建研發中心,推動安慶的科技發展,來帶動整個的安慶的產業集聚、產業發展。”
打通創新鏈 促進沿江經濟轉型升級
滾滾長江橫貫東西,如一條巨龍,串起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在2016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前5名有4個是沿江省市,重慶更是以10.6%的GDP增速繼續保持領跑——在這背后,是以創新為引領的綠色發展,展現了長江經濟帶的強勁增勢。
在江蘇揚州長江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董事長朱俊介紹,機器人目前已經替代了這里原有1/3的勞動力。從最初的賣鋼產品,如今到賣機器人,再到賣整個公司的運作模式,長江重工經歷的轉型升級之路,并不僅僅是名字了加了“科技”兩個字那么簡單。
朱俊稱:“幫客戶了解他上機器人的目的,包括他現在的困惑是在什么地方。”
如今,萬里長江沿線,創新發展的格局已初步建立。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已經實施,安徽、浙江、江蘇是國家首批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武漢的光電子產業集群,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四川的軌道交通產業也都初具規模。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含冰說:“重點聚焦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實際上都是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