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的幾個交易日,A股市場已經有了“春暖花開”的跡象,就連前期跌幅較大的中小創股票也表現強勢。市場的風格,已經不是特別明顯的“二八分化”格局,而是趨向于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機構密集調研上市公司,調研重點則多集中在中小板公司。中小創的震蕩波動較大,在2月初觸及低位的同時,資金熱情也逐漸顯露,今年以來已經有超百億資金借道ETF和分級基金流入中小創。
上期的《易說》談到了巴菲特的《致股東信》,A股市場的價值投資理念隨著去年的藍籌白馬行情而越發的普及。不過,也有一點我需要補充,就是目前A股市場中有不少投資者的“價值投資”理念可能存在偏差,價值投資不是單純的“以大為美”,不是特指大盤藍籌股的,不能將新經濟公司排除在外。比如,巴菲特近年來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大幅增持蘋果股票,他認為類似iPhone的設備是“能成為人們生活中心的有價值產品”。
已經快90歲的巴菲特投資觀念還在更新,這真是讓人印象深刻。巴菲特在信中說“世界完全變了,我覺得大家并沒有注意到新世界與舊世界的重大不同”。這個不同的新世界大體就是指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而在國內,科技獨角獸公司也是風生水起。
而我們需要留意到,當前在國內,不論是監管層還是交易所,在新經濟類公司的上市問題上,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而且內地的證券交易所與港交所都已經形成競爭的態勢。
去年12月15日,港交所宣布,正式拓寬現行上市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主板上市。這可能就意味著更多的內地優質科技公司會到香港上市。A股市場的管理者動作也不慢,今年初也馬上提出要把好企業留在內地上市。
證監會明確表示,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必要時通過授權的方式解決制度桎梏,以解決BATJ不能在A股上市問題。所謂的“BATJ”就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的簡稱,這幾個字母組合用在這,表達的就是代表新經濟的一類科創型優質公司是未來的資本市場絕對需要重視的力量。
在去年底今年初之際,還有一系列的市場動向值得投資者留意,這也預示著A股將有新的氣象:深交所發布了《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0年)》,明確未來3年將大力推進創業板改革;江浙IPO在審企業超過北上廣深;監管層近期密集調研“獨角獸”企業;臺資控股公司富士康計劃在A股上市……
以前《易說》節目探討過,為什么很多創新型的網絡科技公司遠赴海外上市,而不是在A股上市。幾個關鍵的點在于,不少創新型企業因研發開支較多,常存在累計虧損,或處于戰略性虧損階段;一些初創企業在發展初期需要融資,但是又不愿意喪失控制權,因此存在特殊表決權安排。這些導致企業不能滿足按照傳統企業設計的IPO審核條件。
另外,不少新經濟公司存在紅籌架構,由于境內尚未推出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境內上市需要拆除紅籌架構,所需的時間成本、溝通成本和稅務成本都比較高。
要破解這些難題,掃清障礙,對于A股市場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也是一個難題,依然仍重道遠。
以前的A股市場仍以傳統行業權重股為龍頭,金融地產、工業和原材料等產業“挑大梁”,產業結構偏傳統。而如今中國經濟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動能、方式、結構都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對于資本市場服務能力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
A股于對很多新經濟類的企業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多優質的科技企業的消費者、合作方都在中國,在A股上市必然也就能獲得更多資金的認可,被投資者追捧。
值得肯定的是,當前市場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那么改進和完善的方式就可以多樣化。只要能穩步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培育出自己的“BATJ”就不再只是夢想。(作者易建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