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昨天(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主題是“政協委員談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厲以寧、陳錫文、楊凱生等全國政協委員,圍繞“三去一降一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金融風險等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經濟轉型拐點論不符合中國實際
厲以寧:“中國現在正處在轉型階段,這就是說,要從原來把速度、數量放在主要位置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以效率和質量為中心的發展方式。我們的結構性改革問題一直在進行之中,如果認為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轉型的階段,難道結構性的調整已經結束了嗎?沒有結束。而且基于此,經濟的運行不像過去的V字形,下去就上來,或者U形下去再上來。我國國情表明,我們在不斷的轉型、改革中達到新的位置。所以,說現在處在一個轉型階段的拐點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實際。”
全國政協常委陳錫文:農業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是做好科技創新和經營體系的創新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2015年就已經開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結構性改革有什么區別?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有什么聯系?
首先,需求方面有了新要求才促使農業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需求水平提高了,對農產品的質量、品種、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給要適應這種新需求。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帶有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所謂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是指,農產品的生產要根據市場變化進行一些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比如,從目前的農產品供求來看,大豆供不應求,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導大豆生產的增加;玉米供過于求,因此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適當調減少玉米的種植。這和一般的結構性調整有聯系或者相似,但更重要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從這兩點來看,很多農產品的生產都存在著綜合效益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而是要改變發展方式,著力去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怎么推進這項改革?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創新:第一,農業科技要進行創新。從良種的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一直到后續的加工、儲運等都要運用一系列新的科技,讓其能夠產生更高的效益。第二,要推進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的創新。由于人多地少,整體上我們的農業規模偏小。但是通過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彌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對跨行業監管的確經驗不足
楊凱生:“金融風險問題備受關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對各方面累積的金融風險高度警惕,要筑牢各類風險的防火墻。
在我看來,第一,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這個提法,是中央審時度勢之后提出的一個重要工作方針。因為金融風險主要關心的是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多了還是少了。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市場發育水平的不斷加深,許多金融產品、金融交易行為已經跨行業、跨機構甚至跨監管。在這種情況下,實際我們在很多方面經驗不足,法規也不盡完備,各個監管機構的綜合協調也還不是完全有效。因此,確實需要對各類風險引起警惕,并且采取有效措施,特別是要對現在監管沒有完全覆蓋到的一些金融交易行為和金融產品實施所謂的穿透式監管。
第二,目前的金融風險是完全可控的,拿老的指標——銀行的不良率來說,因為現在銀行市場畢竟還是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良率現在是1.74%。1.74%是什么概念?是去年四個季度當中最低的,不良貸款的增加額甚至是近三年來最少的。在去年各家商業銀行普遍加大不良貸款的處置核銷力度的同時,不良貸款的撥備率仍然保持在70%以上。去年各家商業銀行的年報還沒有披露,但據我了解,各家商業銀行的利潤總額大概超過2萬億。現在不良率是1.74%,實際它的不良貸款額只有1.5萬多億,利潤是2萬多億,再加上十幾萬億的資本金,銀行業消化目前不良貸款的損失,或是對目前尚未完全暴露出的不良貸款的潛在損失的能力是充分的。
對其他風險,比如流動性風險、資本市場波動風險,房地產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外部沖擊和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以及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跨市場、跨交易風險,實際有關部門正在加強管理。比如,對資產管理,最近中央銀行正在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一個管理辦法。相信這些措施跟上以后,各種碰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的風險都能夠得以有效控制。
總之,對目前金融風險,我認為:第一,不能掉以輕心。第二,對中國的金融穩定要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