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穩賺不賠”時代

  銀行理財還能“買買買”嗎?

  銀行理財產品動輒4%甚至5%的收益率已成“過去式”。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延續了去年整體下行的趨勢,部分產品甚至在年中出現負收益現象。專家提示,下半年理財產品價格仍有較大波動可能,投資者“隱性剛兌”的預期要不得。

  今年6月,引人關注的銀行理財負收益情況,讓諸多投資者意識到打破剛性兌付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引起市場廣為關注的是招銀理財“代銷季季開1號”,近1月年化收益率曾達到-4.42%。但記者發現,除此之外多家銀行的多款產品都曾在6月份出現過負收益。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是由于5月份以來債券價格下行明顯,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受到較大影響,出現了浮虧。

  事實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行已不是朝夕之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1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就已降至4%以下,隨后收益率整體呈下降趨勢,5月上旬跌至3.7%左右后小幅上行,6月平均收益率約為3.8%。

  專家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降低的因素有三:一是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使得市場資金成本有所下降;二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內銀行資產端結構性調整仍在繼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受到約束,新發產品難維持較高收益;三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類資產價格總體下降。

  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同進退”的還有“寶寶類”理財產品。“把錢投進余額寶以后我不會每天關注收益,但最近偶然發現收益率還沒有之前的一半多。”年過五十歲的北京市民王女士說,自己理財知識不多,選擇余額寶這類理財產品就是“圖一個省事”。

  理財產品收益整體降低這件事,很多以“省心省事”為主要訴求的投資者是從余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滑坡感受到的。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采集的78只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樣品數據顯示,今年1月初,這些產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約為2.63%,6月底平均收益率已降至1.72%。

  據了解,貨幣基金主要的投資品種是短久期國債、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存款、存單和質押式逆回購等資產,此類資產與央行的貨幣政策、銀行間的資金面高度相關。

  “目前可投資的資產收益都出現大幅下調。”天弘余額寶基金經理王登峰預計,未來貨幣基金收益率會繼續小幅走低,大部分貨幣基金產品在2%以下的水平將維持較長時間。

  收益降低了,甚至不保本了,理財產品還能“買買買”嗎?

  對于負收益現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短期賬面的負收益并不代表最終的負收益,對于長期理財產品,投資者不必過度關注產品的短期凈值波動。

  但同時專家也提示,下半年,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或將上升,理財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可能會更多,幅度可能會更大。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打破對銀行理財產品“隱性剛兌”和“固定收益”的預期,正確認識凈值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