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資金“直達”中小微企業——金融部門加碼支持實體經濟薄弱環節
全國兩會結束不久,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連續發文,針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長短兼顧、綜合施策,推出一系列促進資金“直達”中小微企業的工具。
穩住市場主體,對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當前,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部門政策加碼,將對支持實體經濟薄弱環節起到更為直接有力的作用。
多部門“快馬加鞭”推動政策落地
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推進復工復產和助企紓困,已推出約90項政策措施,讓不少企業困難得到緩解。但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以來,一些企業仍面臨融資難等挑戰,需要金融政策再加碼。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保市場主體, 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明顯提高,一定要讓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全國兩會結束沒多久,已有中小微企業感受到了金融政策加速落地的暖意。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浙江福萊克鑄造科技有限公司原本的發展規劃,卻也激發了企業“自救”的斗志。
“我們努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引進新的數控機床,希望進一步提升‘造血’能力。但自救不易,擺在面前最大的難題還是資金不足。”公司主要負責人黃國平表示,要提高生產能力,就必須加大投入。
在最關鍵的時候,農行浙江景寧縣支行拉了企業一把,5月底88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順利到賬。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針對中小微企業推出了多項重磅利好,多部門正“快馬加鞭”制定政策、落實要求。
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保監會等多部門集中發布多項舉措,從創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到推出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再到出臺30條政策措施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專家認為,與之前的貨幣政策工具相比,這些新舉措具有更為顯著的市場化、普惠性和直達性等特點。一方面延續了疫情以來對于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企業應對新情況新挑戰。
“對癥下藥”疏通企業融資堵點
讓資金“直達”實體經濟,需要針對當前企業融資的痛點、難點,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如果不是銀行延長還貸時間,公司真的轉不起來了。”江蘇春之苑生態農場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先生告訴記者,受疫情沖擊,養殖戶銷售一度停滯,公司租金收取及自有養殖也受到影響,資金壓力陡增。眼看4月底一筆5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即將到期,卻怎么也湊不齊錢。正在這時,建行鹽城分行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企業辦理了相關手續,貸款可延期半年歸還。
數據顯示,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下,自2020年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到期貸款本息延期規模已達1.3萬億元。
“疫情沖擊下,企業現金流極易出現困難,要穩住存量貸款,確保資金鏈不斷裂。我們督促銀行嚴格落實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同時大力推廣無還本續貸。”浙江銀保監局局長包祖明介紹,4月末浙江無還本續貸余額達2402億元,惠及19.9萬戶小微企業。
在穩住存量的同時,還要加大增量投放。面對疫情影響下不少企業“喊渴”的現實,需要加大對首貸戶的信貸投放力度,各地都在積極行動。
北京推出“首貸服務中心”,浙江推動政策性融資擔保向首貸戶傾斜……這些舉措都顯著帶動轄內小微企業首貸業務提升。
此外,針對缺乏抵押物、銀行擔心風險等問題,金融部門也對金融機構提出了相應要求。
專家表示,這些措施落地后,將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豐富信用貸款產品體系,明顯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占比,助推信貸模式從“抵押”走向“信用”。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企業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
綜合施策、長遠考量
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長期工程,需要立足長遠、綜合施策。因此,不僅需要“直達”實體經濟的新工具,還需要著眼于長遠,解決中小微金融服務供給結構性失衡的問題。
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近日出臺指導意見,從落實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信貸支持政策、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環境和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支持作用等七個方面,提出了30條政策措施。
“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加突出,所以我們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針對性。既要解決當下的問題,也著眼于長遠。”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說。
這些措施通過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督促商業銀行加快觀念轉變和業務轉型,真正做到敢貸、能貸、會貸、愿貸,以提高金融政策的“直達性”。同時,政策著力發揮多部門“幾家抬”的合力,在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加強地方征信平臺建設、清理拖欠賬款等方面提出要求,使中小微企業得到更加精準有效的扶持。
專家表示,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除了出臺更有力的政策舉措,還需清除政策落實的難點和堵點,打通“最后一公里”。新華社記者吳雨、李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