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美國上市的瑞幸注冊地遠在開曼群島,A股仍要從瑞幸事件中獲得警示。A股不僅要在財務規范“課”上下苦功夫,而且應站在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高度對企業發展模式、中介機構監管、融資機構核查等做全方位“對照自查”
  4月2日晚,瑞幸咖啡(中國)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發現公司內部存在虛構成交數據等問題,在29億元營業收入當中,虛構金額約22億元。隨后,瑞幸及其關聯公司股價暴跌。盡管在美國上市的瑞幸注冊地遠在開曼群島,但中國證監會仍然在4月3日發布聲明,強烈譴責瑞幸財務造假行為,并將按照國際證券監管合作有關安排,依法核查相關情況。
  這并不是首家涉嫌財務造假的中概股企業。從2010年起,多只中國概念股因財務造假問題遭遇做空潮,經歷誠信危機、股價暴跌甚至最終停牌或退市。不論眼前有無同類問題,A股要從瑞幸事件中獲得警示,不僅要在財務規范“課”上下苦功夫,而且應站在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高度對企業發展模式、中介機構監管、融資機構核查等做全方位“對照自查”。
  瑞幸咖啡以快速發展著稱,成立18個月便火速赴美IPO,一度創造中概股IPO最快紀錄。在很多互聯網人看來,其擴張“三部曲”并不陌生。第一步,從大規模融資“燒錢”開店到降價促銷并搶占市場份額;第二步,快速拉高營業收入、門店數量,粉飾財務報表并上市;第三步,憑借擴張和低價策略徹底占領市場,最后再用漲價等手段抹平虧損,實現“一統天下”。目前,瑞幸走完了前兩步,還沒來得及漲價和“統一”。
  瑞幸財務造假致股價大跌,原因至少有這樣幾方面。從直接原因看,公司內控不嚴導致虛假交易和財務造假確鑿無疑,負責財務報告審核的會計師事務所、海外投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恐怕難辭其咎;從發展模式看,大肆炒作互聯網流量紅利,過度依賴投資人“燒錢”,缺少硬核實力的商業模式恐怕是“瑞幸們”東窗事發的根源。在上市前一年內,瑞幸曾獲得4次融資,融資金額高達5.5億美元。也就是說,支撐其“互聯網+新零售”的獨特商業模式背后,更多的是外部融資,自有資金非常有限。當大幅折扣和免費贈品咖啡難以為繼時,財務造假似乎成為“瑞幸們”的必然選項;從外部因素看,某些國際做空機構圍繞涉嫌欺詐公司的一系列賣空報告,給廣大投資者提了醒。同時,美國證監機構嚴苛的監管舉措,也倒逼造假者們無處藏身,唯有自首。
  從某種意義上說,A股有必要從瑞幸事件中獲得警示,并不斷完善自身建設。
  首先,應在監管政策上繼續“加碼”,圍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再融資“洗澡”、并購重組“戲法”等行為出臺更有針對性、更嚴格的處罰措施,加大立法力度,切實提高違法成本,讓不法分子無力鋌而走險,讓中介機構沒有空子可鉆。
  其次,以市場之力適當培養一定的機構監督力量,幫助投資者和監管部門“掌眼”。同時,通過出臺“黑白名單”制度、行業自律準則、交易所問詢等方式,提升上市公司誠實守信經營水平,營造更加誠信、健康、公平的市場環境。
  再次,繼續增強投資者教育能力,不斷完善集體訴訟仲裁制度,當可能的造假公司出現時,要讓投資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及時得到應有賠償。
  此外,瑞幸事件也給A股上市公司提了個醒:互聯網思維的表象之一是降低成本,但背后的商業本質并未改變。放到更長的時間軸看,“互聯網+零售”思維和傳統商業思維其實本質上沒有區別,任何一家公司不可能一直靠燒錢、炒作互聯網概念和造假存續,最終一定要走向盈利才能生存。要想在資本市場立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門長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