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A股開市。然而,這幾日有一種強烈建議,認為疫情爆發期間股市應繼續休市。典型就是中國政法大學某教授警告某會一文。
擔憂有一定的道理,主要理由是害怕疫情“黑天鵝”飛到資本市場,造成非理性恐慌與暴跌;由于目前資本市場已經植入融資融券杠桿和期貨期權杠桿,股市暴跌會引發融資盤的平倉、并引發股指期貨和期權做空力量跟進發力,從而進一步推動股票市場的下跌,最終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危機和經濟危機。
但是經過權衡,股市還是按原計劃在2月3日開市。因為資本市場也有不能延期開市太長的理由。
市場講預期,最怕沒有充足理由的一變再變。現在我國的資本市場已經和國際市場有密切聯系,長時間停市,會影響市場交易連續性,反而積累風險。且長時間不開市,社會融資鏈條受不住,會有崩的危險,此外,對資產定價也有影響。比如,期權的時間價值要素被嚴重擠壓了。
概而言之,股市需要流動性,如果長期休市的話,將流動性鎖死,會產生更大的恐慌,也不利于風險的釋放,所以股市休市幾天可以,長時間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面效應。目前從新加坡A50來看,大幅下跌后目前已企穩。
但擔心也客觀存在,如何預防極端不利局面出現?
綜合各方建議,大約有4點:這個時候對做空進行限制,提高保證金,降低杠桿,限制裸做空,要求做空盡量與套保結合,這是特殊時期的舉措,對于穩定股市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盡量避免資本市場放大恐慌情緒。
其次,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泄,起到不良示范效應。
再次,監管部門立足于完善法治化制度供給,以市場化思維支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包括權益市場再融資與交易所債券市場公司債融資等,均應考慮應急便利措施。
當然,離不開宏觀層面的利好消息支持,加大逆周期調控,出臺更多有利于經濟轉型發展的措施,通過主動性的政策措施來穩定民心、穩定市場、穩定經濟。比如引導商業銀行體系為實體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便利通道;市場化紓解避險情緒,穩定市場的正常運轉與投融資功能等。
政策方案只能擇優選擇,沒有如果。好在中國股市目前處于中長期底部,安全墊是比較厚的。國內外廣大投資者會理性看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