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賦予深圳“高質量發展高地”等五項戰略定位,明確深圳將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并在支持深圳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等方面做出具體部署,“改革”成為高頻詞。業內指出,這份重磅文件的發布,標志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迎來新的戰略定位,同時也在多方面引領我國現代化市場體系等建設。
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經過40多年發展,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當前,深圳又迎來新的歷史使命:依據《意見》,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是深圳新的戰略定位。
與此同時,《意見》明確了“三步走”的目標: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在多個方面釋放重磅利好:例如,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探索建設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等。
中山大學產業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再出發,意味著深圳將再次引領我國其他城市發展先行先試。梁琦同時表示,先行示范區將進一步提升對港澳的開放水平,加大對港澳人才的各項支持。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遠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新型增長方式,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支撐在于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發展,而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便是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商業應用推廣這三個要素之間形成相互銜接、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協調機制。深圳將以既有的成功經驗為基礎,以市場機制為主導、政策支持為輔助,爭取在體現工業4.0時代基本特征的幾大重點領域中率先取得突破,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在全國的全面鋪開再次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專家指出,深圳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對標的不是具體的經濟和貿易制度變革功能,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宏大框架。在此框架下,經濟、法治、文明、民生、生態等多方面建設將齊頭并進,并將更多用“改革”的路徑和“創新”的辦法推進。
記者發現,“改革”成為《意見》中的高頻詞,包括“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開展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試點深化外匯管理改革”、“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深化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等,“改革”一詞出現20多次。
“下一步深圳將作為我國打造的第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不再僅僅是經濟層面,而是從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典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王福強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王福強認為,此次政策中重要一項是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深水區,進入“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階段。目前可以改革的大多都已展開,剩下的則很多需要制度突破。“深圳將率先打破制度‘天花板’,打破隱形束縛。”王福強表示,綜合授權意味著中央將適度松綁,將更多的給市場留白,給地方留白,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性,為深圳打開改革空間。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意見》綜合考慮了戰略性和可操作性,兼具系統性和針對性。從經濟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等各個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發展重點,還重點強調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全覆蓋和可持續,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居民。《意見》還具有前瞻性,在保證高質量、高層次發展的同時,重視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奠定了深圳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和生態基礎。
劉哲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從貿易的互聯互通、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向制度的國際對接轉變,需要前沿地區的先行先試和引領作用。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意見》從經濟體系、法治環境、城市文明、民生發展、綠色生態等各個方面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指明了具體的方向,有利于推動深圳在更準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向更高目標邁進、更深層次改革的進程。(記者 孫韶華 班娟娟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