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外匯局再度通報外匯違規案例,共有27起。其中,有13家銀行吃巨額罰單;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在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首次出現在通報的違規案例中,以彰顯外匯局打擊各類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的力度。
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查處外匯違規案件1354件,罰沒款3.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7%和59.5%。其中,查處金融機構違規案件455件,企業違規案件340件,個人違規案件559件。
外匯局方面表示,2018年以來,外匯局針對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企業轉口貿易等重點主體和業務開展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各類外匯違法違規行為。
5起涉及第三方支付
此次最新公布的27起違規案例中,4起涉及個人非法買賣外匯或非拆逃匯,13起涉及銀行違規辦理相關外匯業務,5起涉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違反外匯管理規定,其余為企業違反外匯管理規定。
在所公布的13家銀行中,雖然銀行因不同類型的外匯業務違規而被罰,但被罰的原因本質上都是因為辦理外匯業務時,未按規定審核業務材料,業務開展不審慎。
歸納這13家銀行所違規的外匯業務可以發現,轉口貿易購付匯、貿易融資、內保外貸、個人購售匯業務是“重災區”。其中,轉口貿易購付匯時,銀行常因未按規定盡職審核轉口貿易真實性,在企業提交虛假提單、失效或與交易無關提單、重復提交提單的情況下因審核不嚴,違規為企業辦理轉口貿易購付匯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的違規案例受罰力度較大。不少違規銀行被處以百萬以上罰款,并暫停一段時間的相關外匯業務。
例如,在這13家銀行中,被罰沒款最多的是民生銀行廈門分行。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民生銀行廈門分行在辦理內保外貸簽約及履約付匯時,未按規定對債務人主體資格、貸款資金用途、預計還款資金來源、擔保履約可能性及相關交易背景進行盡職審核和調查。最終,被外匯局處以罰沒款2240萬元,暫停對公售匯業務三個月。
智付支付再次
被開千萬元級罰單
除了銀行是受罰重點外,在此次公布的27起違規案例中,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是首次出現在被通報的受罰案例中,其中不乏支付寶、微信財付通這類第三方支付巨頭。
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支付寶因超出核準范圍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且國際收支申報錯誤,被處以罰款60萬元。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財付通未經備案程序為非居民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且未按規定報送異常風險報告等資料,亦被處以罰款60萬元。
不過,證券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支付寶和財付通的處罰信息此前就已公示,處罰時間是在去年底。據了解,2017年以來,相關部門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的跨境外匯支付業務專項檢查,暴露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展業中的“高危漏洞”。其中,第一大風險是交易真實性審核風險;第二大風險是超范圍經營風險;第三大風險是本外幣監管套利風險。
相比于銀行動輒上百萬的罰單規模相比,第三方支付機構多被罰幾十萬。不過,此次也有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吃到了”千萬級以上的大罰單。
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憑虛假物流信息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金額合計1558.8萬美元。外匯局方面表示,此案構成逃匯行為,嚴重擾亂外匯市場秩序,性質惡劣,處以罰款1530.8萬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智付第一次被開千萬級以上罰單。今年4月,外匯局深圳市分局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對智付公司給予警告,合計處以罰款1590.8萬元。罰單顯示,智付支付的違規行為包括:違反外匯賬戶管理規定的逃匯行為,未按照規定報送財務會計報告、統計報表等資料。
可見,智付在逃匯方面有前科,且多次作案被罰。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曾表示,智付公司為境外多家非法黃金、炒匯類互聯網交易平臺提供支付服務,通過虛構貨物貿易,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跨境外匯支付業務。
雖然上半年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尚穩,但近期由于人民幣兌美元的快速貶值,也加劇了跨境資金流出的壓力。7月25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金融風險和穩定報告2018》認為,2017年初至2018年4月底,在美元大幅回調帶動下,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超過8.5%,遠超市場預期。但隨著貿易摩擦不斷反復加劇、美聯儲加息節奏加快、中美利差縮窄、美國經濟增長提速,未來一段時間美元指數可能會繼續走高,人民幣匯率短期貶值風險加大,資本流動也會面臨流出壓力。
報告提醒,在極端的多渠道疊加和信心短期沖擊的情形下,資產價格(股市和房價)下跌、資本外流加劇,人民幣貶值、外匯儲備下降,信貸緊縮和宏觀經濟承壓等沖擊同時出現,這應是短期金融穩定需要避免出現的局面。
外匯局方面表示,下一階段,將保持外匯行政執法跨周期的穩定性、連續性和一致性,嚴厲打擊虛假、欺騙性交易和非法套利等資金“脫實向虛”行為,嚴厲打擊地下錢莊、非法外匯交易平臺等違法違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