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0日消息(記者王明月)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有關全球經濟失衡的討論也延伸到了各個角度。“實際上不光是貿易失衡問題,也是金融問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指出。
從全球角度看,目前中國貿易基本平衡,2017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1649億美元,占GDP比例1.3%,而美國貿易長期失衡,和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貿易逆差問題。業內人士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在于美國貿易逆差,而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也源于美國自身。
美元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造就美國貿易逆差
國際貿易失衡是全球經濟失衡最為突出的表現,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經歷了4次全球經濟失衡,因此失衡問題由來已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哈繼銘指出中美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美國受到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的國際貨幣地位的影響。哈繼銘表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前,美元與黃金的掛鉤機制有糾正美國貿易不平衡的功能,一旦出現逆差,貨幣政策會緊縮,內需減少了,進口需求相加,外貿逆差會逐漸得到糾正,因此美國在1971年以前外貿一直是順差。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這種自我修復的機制就被破壞了,所以1971年以后,美國在除了1975年以外的其他年份都表現為貿易逆差。
因此,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有效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被認為是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原因,而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正是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結果。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成為不受約束的事實上的國際貨幣,各國對黃金的儲藏需求逐漸轉變為對美元等國際貨幣的儲藏需求。
“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必須是逆差才能扮演最后消費者的角色,其他國家必須持有美元儲備以應對不時之需,防止債務危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解釋說,美元的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美國人的過度消費,但是只講過度消費導致貿易逆差是片面的。因為美國也享受到了美元本位的諸多好處,比如美國可以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嫁危機,而其他國家面不得不承受資產泡沫的壓力。
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指出,國際收支平衡已經由經常項目主導轉變為跨境資本流動主導。在此背景下分析中美兩國的貿易糾紛,需要考量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主導地位。
“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國家,如果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與其整個經濟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影響力不成比例的話,就會導致問題。”楊凱生舉例說,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在國際外匯交易和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影響力很大。在債券市場,這四種貨幣合計占比約80%,而實際上這四個經濟體的GDP總和僅占全球GDP總量的50%出頭。
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差異加大了美國貿易逆差
此外,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差異也被認為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之一。針對此次中美貿易摩擦問題,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美國貿易逆差是因為其金融市場的發達。從金融市場差異的角度分析國際資本流動是比較廣泛的,較早期就有研究說明,為了獲得更好的流動性和收益,資本更傾向于流向成熟發達的金融市場。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因而產生對美國和歐洲的優質金融產品的需求,而美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好于歐洲,導致更多儲蓄流向了美國。
彭文生表示,從金融視角看,貿易差額強調的是對外凈資產變動,美國對外凈負債,且持續增加,對應的是貿易逆差。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意味著其他國家的對外資產配置中流動性資產主要是美元資產,比如美國國債。除流動性資產外,美國金融市場發達,其他國家的風險資產也配置了美國的資產。
因此,美國貿易逆差是因為金融市場發達,其他國家爭相購買美元資產,而美元資產并不是免費的,是用商品去交換的,這必然體現為美國的貿易逆差。因此,全球經濟失衡被認為是金融深化程度不同的各主權國家金融市場一體化的結果。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可以持續增加自身的對外債務,為經常賬戶融資,金融市場欠發達的國家則需要謹慎儲蓄,而各國金融深化程度的相對差異不會短期內消失,因此全球經濟失衡將是一個長期的現象。
在此背景下,發展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格局、拓寬各國金融市場合作領域十分必要。楊凱生指出,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這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優化全球國際儲備貨幣結構、解決這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問題是有幫助的。管濤表示,我國增加對美的投資實際上是可以幫其緩解逆差壓力的,“中國的對外投資近年來發展都很快,但是美方對中國在美的一些投資采取限制措施,用國家安全等名義否決了數百億美元的投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