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 題:“年中大考”后銀行理財熱度不減,你的理財收益“破五”了么
新華社記者吳雨、王淑娟
年中時點過后,銀行理財收益率呈現小幅下滑,但市場拼搶仍較為激烈,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維持在5%以上。在金融業聚焦防風險的背景下,當前市場情緒整體偏保守,投資人風險偏好正悄然轉變,選擇理財產品的關鍵逐漸由“高收益”轉向“安全穩健”。
理財收益略有回落但熱度不減
上海市民戴小姐是銀行理財業務的“常客”,她告訴記者最近常收到銀行發來的理財信息,不少產品收益率在5%以上,甚至還有5.4%的。記者從浦發銀行上海一家網點發布的理財產品信息看到,近期一款35天期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5萬元起購,年化收益達5%。
其實,從去年10月開始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斷攀升,今年6月底更是達到高峰。融360監測數據顯示,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呈現連續上漲,從3.65%升至4.4%。其中,6月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產品達1934款,發行數量為5月的5倍之多。
即便銀行“年中大考”已經過去,銀行理財熱度仍然不減,個別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保持在5%以上。
理財收益波動往往和市場資金面相關。7月份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累計實施凈投放4700億元,連續第四個月呈現凈投放。伴隨市場資金面有所寬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開始小幅波動。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7月前三周,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呈連續下滑,降至4.55%,直到最后一周才略有回升至4.57%。
人民銀行年中召開的分支行行長座談會提出,今后一個時期,將繼續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和流動性基本穩定。業內人士認為,下半年開始,資金面維持緊平衡狀態,市場利率趨穩,短期內銀行理財收益激烈拼搶局面或有所緩解。
流動性偏緊考驗銀行管理
上半年,銀行理財收益率一路飆升的背后,是貨幣市場利率的全面攀升。
“上半年整體流動性偏緊,銀行間利率上行,部分大行手握資金不敢放,中小銀行也喝不到水,所以很多銀行都對理財資金‘望眼欲穿’,推動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上漲。”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部門人士表示。
當前,銀行理財資金第一大投向就是購買銀行存款、債券等流動性工具。社科院的報告顯示,從31家上市銀行年報數據分析來看,2016年銀行保本、非保本理財規模中,流動性資產資產占比均值約為36%。
另外,自從央行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MPA),原來只關注時點數據的銀行平日攬儲壓力明顯增大,這使得其不得不用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來“拉攏客戶”。
與此同時,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日漸豐富,收益率也頗具競爭力,推高了銀行理財收益率。6月末,余額寶規模達1.43萬億元,已經相當于一家中型銀行的全部客戶存款規模。在“寶類”產品的積極擴張的影響下,銀行勢必會保持理財產品的吸引力以便與之對抗。
融360分析師劉銀平表示,今后,市場資金流動性整體來看還是偏緊,銀行長期資金壓力并沒有減輕,短暫回調之后,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可能走高。
投資看收益更看安全
當下,財富安全和財富保障正成為人們財富管理的首要目標。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將銀行理財作為首選,主要出于對于投資風險的認識。
“上半年,股市風云變化摸不準脈,信托公司頻頻出現違約事件,互聯網金融處于整治階段,理財型保險產品開始受到監管約束,這樣看來穩妥的投資還是銀行理財。”一位投資人告訴記者。
相關統計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高凈值人群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占比顯著下降,從2009年的20%下降到2016年的5%,而偏好低風險投資的比例則從15%上升到30%。
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認為,高安全性是銀行區別于其他財富管理機構的主要特征之一,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找準自身財富管理的業務定位,更注重開發滿足個人客戶資產保值、安全、傳承需求的理財產品。
專家提醒,投資者看到高收益理財產品要謹慎,高收益未必能拿得到。尤其是一些與股票、外匯、指數等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適合有一定理財知識,且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不可一味追求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