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山東濰坊菜農地里收購價約5分錢一斤的甘藍,歷經輾轉至北京的大超市,一斤售價超過2元。
從山東濰坊到北京大約有1000里地,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蔬菜銷售需要經過多少道環節?價格是如何一步步漲起來的?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從山東省蔬菜主產區一路追蹤菜價到京城。
田間地頭:甘藍價賤爛地里
6月正是甘藍、洋蔥等蔬菜的收獲季節。記者在蔬菜主產區山東省青州市何官鎮戴樓村看到,成片的甘藍不是爛在地里,就是被砍了喂羊。
“往外賣一斤只有幾分錢,還不如打爛在地里,來年還可以當肥料。村里也有人砍了喂羊。”種了30年蔬菜的劉旺林說。今年他種了3畝綠甘藍,種苗、農藥、水電等成本超過3000元。“每斤1毛5分錢才能保證不賠錢。可是到了收獲季節,5分錢一斤都沒人要。”
綠甘藍從種到收需要60天,3畝地生產2萬多斤,農民大多自己沒有冷庫,別人的冷庫也不愿意儲存這么便宜的菜。
菜價影響了再生產的積極性。菜農的大棚一般是拔一茬,種一茬。“現在我們是拔一個大棚,空一個大棚,不敢再種了。”戴樓村村民戴明之說:“忙活半天還賠錢,太不劃算了。”
流通環節:層層費用成本陡增
爛在山東地里的甘藍,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卻身價高漲。紫甘藍在大型超市每斤售價超過2元。
蔬菜成熟采摘后,從菜農手中大多流向下一個環節——村里的蔬菜經紀人。他們一般在收購價的基礎上每斤加3分錢后,送往大型蔬菜市場或者大宗采購商。
在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村頭蔬菜經紀人的下家、專門從事甘藍買賣生意的程煥杰說,“現在農民白送我2000斤甘藍我都不要。”程煥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5分錢一斤的收購價算,雇人收割一斤加5分錢,打包包裝一斤再加5分。進園區交易的進門費60塊錢,如果2000斤的話平均一斤再增加3分,加上園區管理費每斤增加2分,此外還要加上油費。“還沒往外賣呢,已經漲到一斤最少2毛錢了。”
除了上述費用,人工裝卸和運輸等成本也不少。潘民是一名大宗蔬菜收購商,在山東壽光農產品物流園聯系貨源和收菜,配送到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菜可能不值什么錢,但人工裝卸、運輸、場地租賃、園區管理費等省不了。如果是葉類菜、辣椒等,還得加上損耗的費用。”
潘民說,運輸到北京2400元,加上人工裝車費、市場的場地租賃等各種費用,折到菜價里,每斤得加4毛錢才能保證不賠錢。
6月27日中午,記者跟隨潘民的運輸車到北京。晚上7點多,這輛滿載茄子、辣椒等10幾個品種蔬菜的卡車,到達北京新發地市場。在進門處,司機張忠首先交500塊錢進門費。他說,這500塊錢是替新發地的貨主交的,回頭貨主得還給他。
車剛到,早已等待的裝卸工人便開始卸貨。貨主劉建明一邊指揮工人卸車,一邊說,現在的進門費是最便宜的時候。隨著季節、卡車載重量不同,進門費從500元到1500元不等。“一天一車貨,一年光進門費就要付給市場30萬元。”
6月27日當天,劉建明還需要支付卸貨的工人2000元。另外,他每年給市場繳納各種管理費等近4萬元。他說,“這一車七八個品種的菜,每斤得加2毛錢往外賣才夠本。”
終端銷售:
大型超市加價約50%
從北京新發地市場出來,甘藍的價格已經漲到一斤約七八毛錢。這些菜將流向下一級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社區便利店等多個不同的方向。
一位負責給北京某大型超市供貨的采購商說,“給大型超市供貨需要門檻,有些還需要競標,可能得付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超市供貨商從北京新發地市場批發蔬菜后,一般每斤加價2毛錢左右,再配送到大型超市。大型商超的場地租賃、人員工資、稅收、水電費用比較高,蔬菜損耗大。劉建明說,“一般來說,大型超市會加價零售價的50%左右。超市如果再分揀、重新包裝就更貴了。”6月28日,記者在北京宣武門附近的沃爾瑪超市看到,紫甘藍為一斤2.38元。
專家點評:
推進規模化并減少中間環節
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院長鄔躍說,農民辛苦種的菜為什么不掙錢?原因在于生產規模小,流通沒有組織化。個體零散地坐在地頭跟菜販子交易,議價能力當然不高。
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認為,傳統流通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是周轉環節多,農產品的保鮮度低;二是從產地到餐桌,層層加價,菜農沒有增收,市民沒有買到便宜的菜;三是經過層層流轉,農產品損耗很大,把勞動成果變成無效消耗,造成很大社會浪費。他還提出,大型批發市場的收費名目繁多,很多是不合理的,而且也過高。
劉同理建議,要大力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此外,利用“互聯網+”將蔬菜等農產品通過農村網店直銷,取消中間環節,既讓農民增收,還可抑制城市農產品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