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6月13日電 (繆璐)在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首席科學官蘇慰國的記憶中,十年前的張江還是個“晚上連人影都沒有的‘鬼城’”。曾經這個在上海人記憶中“有些荒涼”的地方,現在聚集了中國約三分之一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和世界500強企業。
資料圖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相關業務受理。張亨偉 攝
短短兩年時間里,東西方人才集聚的背后,源于2015年4月在這座城市中發生的一件大事。
當月,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和張江高科技片區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收入麾下”,這也意味著上海自貿區從2013年掛牌時的28.78平方公里,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新一輪改革“一觸即發”。
三年間,在上海自貿區的改革實踐中,各類“專業術語”不斷被科普。負面清單、事中事后監管、合署辦公、先照后證等,無一不折射出上海自貿區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自由貿易”的不斷探索。
其中那份首次在中國面世的“非禁即可”清單,擊穿了投資管理體制的封閉之“墻”,打開一扇透明之門。在普華永道問卷調查中,59%的企業認為“負面清單”使政策更透明、限制更具體。
正所謂“不破不立”,負面清單條數一直不斷縮減,由最初的190項特別管理措施縮減到現在的122項。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協專題會議上表示,“我覺得負面清單要降到兩位數,現在還是三位數。”上海自貿區一直在“破”與“立”的平衡中尋找突破。
“政府開始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把市場準入的‘方便’給了企業,把事中事后監管的‘困難’留給了政府。”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陸方舟說。今年3月,上海自貿區率先在全國開展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制改備案制,將事前的審批準入政策轉化為事中事后監督。
以現已通過備案的蘭蔻清潔面膜為例,“(流程)時間比之前審批制縮短了近3個月”,歐萊雅中國注冊和宣傳事務總監余曉告訴中新社記者,“3個月對化妝品來講,差不多就是一個季節的時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后續需要踩著圣誕等時間節點上市的彩妝類產品更是至關重要”。
當然,這些“流行語”的背后,是在上海自貿區“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搭建的“四梁八柱”。目前已有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中國各地復制推廣,為其余10個自貿區“鑿”出一條改革經驗之道。
但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副主席、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周漢民的眼中,自貿區的任務不止于此,“從新設10個自貿區的地理位置看,上海自貿區還需承擔起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作用”。
今年4月,中國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上海自貿區要聚焦“三區一堡”建設(建設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針對如何進一步加大“壓力測試”?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向中新社記者透露,將著重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是投資開放領域,重點在互聯網、文化、航運等專業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第二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將聚焦金融保險、文化旅游、衛生等高端服務領域,在合適領域分層次逐步簡化;第三金融管制方面,下一步考慮將FT(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覆蓋整個浦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