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5年A股市場的大起大落之后,2016年的上市公司則把投資股票的熱情轉移到了更加保本的理財項目上來。
據《證券日報》記者整理同花順統計數據得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合計發布了27938條理財公告。
對于上市公司熱衷于投資理財,有券商表示,主要是因為2016年股市低迷,因此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將錢投資到更為穩妥保本的理財產品中去。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熱衷于理財并不利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展,如果公司更加側重于理財產品等金融類業務,那么,公司對主營業務的投資將相應減少。
募集資金成理財“主力軍”
《證券日報》記者整理同花順統計數據時發現,2016年公告的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大致在2%至5%上下,其中,大部分上市公司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在3%左右。
有市場人士分析,由于上市公司更加傾向于投資穩定的理財產品,因此,相應的實際收益率會比較低。
對此,有銀行業內人士公開向媒體表示,機構專屬類理財產品在設計上更多考慮了滿足監管的保本需求;除認購起點較高外,與個人購買的理財產品相比并沒有區別。認購機構專屬理財的資金一般會投向銀行間市場信用等級較高、流動性較好的債券或貨幣市場工具,比如債券回購、拆解、存放同業、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等低風險資產。
記者發現,多數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來自于募集資金。其中,大多為超募資金和閑置募集資金。
有業內人士分析,因為交易所對募集資金有較嚴格的監管要求,因此大額募集資金一般投向收益較低的保本型理財產品,而小額自有資金則可以選擇高收益的信托或其他類型的產品。
有分析人士指出,繼募集資金可以購買理財產品的口子打開后,造成閑置募集資金可用來購買理財產品一經允許,有多數上市公司以募投項目的名義圈到大筆資金,然后以市場形勢不好等托詞減少募投項目投入,甚至放棄募投項目,轉而將大筆閑置募集資金用來購買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上市公司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越來越大,甚至超過對實體產業的投資。
其中,日出東方曾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余額16.2億元。
多公司投資理財過百億元
《證券日報》記者整理統計數據發現,在2016年披露的公告中多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過百億元。
對于上市公司用大筆資金投資理財,甚至靠理財支撐業績一事。有業內人士指出“不利于公司持續發展”。
有分析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利用大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一定程度上也變相體現出公司所屬的整個行業或者其自身未來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
事實上,對于上市公司理財,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建議到,上市公司應該更專注于將閑置資金主要投入到公司的主營業務中,多投入研發,而不是賺錢就購買理財產品求穩妥。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在多數上市公司將資金投資理財的情況下,使得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幅下降。
據2017年1月份的公告來看,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產品,如保本、低風險的產品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下,其中,富森美購買的一款中國農行的短期低風險理財產品,預期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只有2.7%。
對于越來越低的年化收益率,有上市公司董秘在回復媒體采訪時表示,就今年的情況看,確實購買保本型、低風險理財產品只是表面情況,更多的上市公司愿意通過其他渠道,選擇高回報、高風險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