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35號文整飭“影子銀行” 銀行應對仍有余地
2014-07-23 09:2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說兩句 分享到:
7月11日,銀監會下發35號文,旨在加強銀行理財業務的內部管理機制建設,整飭不合規的“影子銀行”業務。然而,像許多次監管與市場博弈的結果一樣,我們可以看出,35號文并未封死理財產品資金來源的其它通道,銀行還是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實現對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支持和理財產品之間的交易。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多以“資金池”模式運作,產品滾動發行,期限出現錯配,新產品與老產品循環交易賺取高額利潤,可能帶來較大的流動性風險。一旦后續資金募集不足,銀行會轉向自營資金借錢以渡過流動性危機,而此時,風險也由理財產品傳遞給銀行本身。
根據35號文,銀監會從五個方面規定銀行理財業務與其它業務資金進行風險隔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限制了理財產品與信貸資金的對接,即要求“銀行理財資金來源獨立于銀行信貸,本行信貸資金不得為本行理財產品提供融資和擔保”。
信貸資金實際上是自營資金的一部分,銀行為理財產品擔保本身違背了理財產品獨立出表獨立核算的實質精神,禁止信貸資金為理財業務提供流動性支持,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銀行對理財業務的流動性管理。但是,銀行的同業資金可能因此成為理財業務資金流動性的新來源。銀行的存貸業務和同業業務屬于兩條不同的業務線,資金不能交叉配置,因此,從政策上看,35號文并未禁止銀行的同業資金為理財業務提供流動性支持。另一方面,35號文要求“代客理財資金不能用于本行自營業務”,但是并沒有限制本行自營業務中的同業資金用于代客理財業務,所以,并未完全隔絕理財業務的流動性來源。
為了達到剛性兌付,銀行在執行理財業務過程中,通過理財產品內部交易或內部交易調控從而保證預期收益率達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由于各理財賬戶之間交易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內部交易的長期運作可能導致收益率達標理財產品的利益用于彌補收益率未達標理財產品的虧損,損害持有人利益。
35號文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之間要互相分離,即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這一規定直指銀行理財內部交易要害,也是最具實質性意義的一條規定。
然而,35號文并未限制在本行理財產品之間引入第三方進行交易,如果引入第三方來實現過橋交易,繞過兩個理財產品之間的直接交易,交易價格均由銀行來決定,控制較低的交易成本,也可以達到收益調節的效果。另外,35號文也并未明確限制本行同一個系列理財產品之間的相互交易,央行有關規定指出,理財產品由非本行的第三方獨立托管人獨立托管的,也可以以理財產品系列或理財產品組合的名義開戶。所以,銀行有可能通過對理財產品進行系列化整合,實現在同一債券賬戶操作,從而規避“不得相互交易”的限制。
監管和市場的博弈是永恒的主題。可以看到,監管層對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連下幾付猛藥,個個看似無懈可擊,然而仍然沒有發揮出足夠的“藥效”。在銀監會的預期中,35號文將有助于進一步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推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回歸本質,更好地實現對“影子銀行”業務部分的監管,但是具體到操作層面,銀行仍有應對余地。
編輯:宮喜金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