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前監管變調 滬深交易所上市資源爭奪戰引爆
2014-03-31 09:50 來源:新華網 說兩句 分享到:
臨近3月底,市場紛紛預測新一輪IPO將來臨,但證監會并沒有如大家所愿受理新的上市申報材料,而是發了另一則重磅消息,于近日明確表態說IPO企業可以自由選擇上市場所,不再受股本的限制。針對于此,有分析認為,當滬深兩家交易所的業務出現重疊之后,很可能會引發一場爭奪上市公司資源的戰爭。
規則或因平衡利益而變
證監會上周五公開發布消息稱,首發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愿,在滬深市場之間自主選擇上市地,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多少掛鉤。這意味著,從此中小盤IPO企業將多一個上市場所,選擇的余地也將會更大。
對于有計劃上市的中小企業來說,滬深兩家交易所打通之后,看起來也算是一件好事。不過,IPO企業可能并不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這估計是上交所給證監會做了工作,因為現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很活,上交所的交易情況卻比較低迷。如果沒有了股本數量的限制,上交所就可以吸引一部分中小盤的企業去它那上市,激活股市。”對于證監會突然改變上市規則的原因,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師楊德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鑒于近兩年明顯呈現出滬弱深強的局面,證監會很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平衡滬深兩市的利益。
的確,如今滬深兩市的活躍程度已存在明顯的反差。以本次IPO開閘后上市的第一批48只新股來看,在上交所掛牌的股票為6只,占的比例僅達12.5%。而且,在目前排隊等候上市的IPO企業中,計劃登陸深交所的企業數量占到了絕大多數。截止到3月20日,排隊的685家IPO企業里擬在深交所上市的有515家,占比75.18%,相當于是擬掛牌上交所企業數量的3倍。如此來看,上交所似乎已被打入了“冷宮”,不難理解其對新鮮事物的那種渴望心情。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證監會改變這條上市規則也可能基于疏通IPO“堰塞湖”的考慮。“現在排隊的企業太多,亟須提高發行的節奏和效率,但現在75%以上的企業都是計劃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即便審核的速度再快,排在后面的企業也得等兩三年。”一位長期跟蹤IPO的分析人士如是說。
另外,這也可能是為了活躍上證指數。“以近兩年來看,上證指數比深圳市場的指數差很多,甚至很多人已經不把上證指數當成一個很重要的指數來看了,因為感覺起來它和整個市場的表現有一點滯后。”上海的一位市場人士分析道。
由于證監會披露的信息極為有限,目前還很難看出其真正的意圖。不過,為了鋪平規則改變后的道路,證監會可謂是用心良苦。根據公告內容,IPO企業不僅可以自由選擇上市之地,而且審核部門也會按照滬深交易所均衡的原則開展首發審核工作。與此同時,證監會還引導說,此前已申報的企業可重新確認上市地并更新申報文件。
滬市“高大上”形象將被顛覆
其實,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滬深兩市的上市條件打通之后,主要分流的還是中小板的IPO企業資源。“這相當于上交所以后可以接納符合中小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滬市主板與深市的中小板將形成競爭。”前述位于上海的市場人士指出。
眾所知周,滬市主板與中小板的上市條件是平行的,它們對企業財務的要求幾乎是一模一樣,只不過是在發行股份的數量上有所區分,在滬市主板上市的企業必須滿足公開發行新股的數量達到1億股以上的條件,而若是發行的股份數量在1億股以下的,則只能上中小板。而此前,正是由于股本的限制,在上交所掛牌的通常都是大盤股和藍籌股,尤其以國有控股大型企業居多,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上交所都是以一種“高大上”的形象示人。不過,如今取消了股本的限制后,也就意味著上交所“高大上”的形象將會被顛覆。
“這是利益使然,證券交易所也是一個要掙錢吃飯的機構,它取得收入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按照股票的交易量向投資者收費;二是向在本交易所掛牌的企業收取上市年費。但受限于上市規則,這兩年大部分企業都去深交所上市了,去上交所的極少,而這也正是上交所這么著急的原因。”深圳的一位投行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事實上,為了改變上交所冷清的局面,上交所的理事長桂敏杰還在“兩會”期間公開表示有建立大盤藍籌股T 0制度和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的兩大愿景。而如果上交所日后真的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那其“高大上”的形象也將被徹底顛覆。
雖然上交所“高大上”的形象將被打破,滬深兩市的業務也將逐漸接近,但在前述投行人士看來,這對于資本市場的發展來說,或許還是有利的。“這可以讓企業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證券交易所,是好事,并且可以促進兩家交易所之間的競爭。”他猜測說,為了爭奪IPO企業的資源,日后滬深兩家交易肯定還會提出一些差異化的競爭力,讓企業體驗到一個“更好溝通、服務性更強、監管更人性化”的證券交易所。
再引兩市格局調整的猜想
盡管證監會放開滬深兩市上市股本的限制并不是一件壞事,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由于此后滬市主板與深市的中小板將沒有任何區別,業務也將會出現重疊,所以乍一看上去,似乎有一些混亂。
對此,財經評論員陳劍煒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大膽地預測說,未來滬深兩市的格局可能還會進一步調整。從長期來看,兩市打通后,有可能會形成符合創業板條件的企業在深市上市、符合深市中小板和滬市主板的企業在滬市上市。相當于未來上交所就是作為一個主體市場,而深交所是一個創新市場,這樣才可以避免重疊。
事實上,此前滬深兩市的業務也有重疊,時間大概在2001年以前,最終是深交所做出了讓步。當時由于滬市主板市場和深市主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并沒有區別,或許是為了便于管理,證監會關閉了深市的主板市場,從此不再接受新的上市申請材料,而是由上交所統一接收,所以深市主板上市的企業長期都定格在480家。到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深交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了中小板,開始以發行股份的規模展現出與上交所的不同。
或許是中國的市場環境決定的,雖然中小板從2004年設立至今僅十年,僅是滬市主板年齡的2/5,但中小板上市的企業數量已快接近滬市主板的企業數量。根據滬深兩家交易所的網站顯示,截至昨日,上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為959家、中小板的上市公司數量為719家,僅相差240家。若再加上創業板的379家上市公司,深市的企業數量將遠超過上交所。 北京商報記者 葉龍招/文 宋媛媛/漫畫
編輯:吉媛媛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