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1日消息(記者高敏)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由廣州、深圳、東莞等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數據顯示,這一區域的總人口已經超過6600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3萬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它剛起步,就已經成為繼紐約、舊金山和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在昨天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如何讓大灣區從“各自為戰”邁入“集群發展”成為焦點。目前,雖然以香港、澳門為國際窗口,廣州、深圳為區域中心,多城市聯動的城市經濟圈為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奠定了基礎。不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還是認為,“高密度、高經濟總量”只是必要條件,關鍵要看這些城市是否能夠實現一體化發展。
周其仁:“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中國13%的GDP,密度夠了不等于濃度也夠,密度只不過是空間擺了這么多東西,他們互相動得怎么樣?我覺得這是大灣區建設當中的重點。”
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多家企業負責人都認為,這個地區集聚了相當完整的高科技產業鏈,各城市的互補優勢明顯。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如果能夠有效整合協同,大灣區建設就有了核心競爭力。
馬化騰:“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過去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正在趕超全世界,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映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軟件開發,已經不能孤立發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設備里面,軟硬結合,同時又連到云端,與后端的云服務進行整合,這是大勢所趨。這恰恰是粵港澳灣區,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結合起來,我覺得大有可為。大灣區的概念剛剛出來,我認為未來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全球十大市值的企業最近半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不是能源就是金融,但最近半年,有7家是科技公司,中國有兩家就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很有幸在最近兩三個月躋身其中。發展大灣區要更重視發展科技。
其次,大灣區要有鼓勵創新的氛圍,培養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香港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高校和基礎研究平臺,但可惜的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很難留在大灣區。未來需要營造更好的創新氛圍,我建議‘搬大樹,引鳳凰’,吸引更多的科企與高校進行合作,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態化的協調機制。把競爭心態轉變為合作的心態,我們 向海外要人才、要市場。比如說出入境政策方面,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綠卡,讓高端人才的流動和跨地域的發展能更加便捷。在個稅方面能不能實行一些補貼,能讓在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灣區范圍內工作、生活都視同于在港澳生活、工作。”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的典型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談到科技創新,也強調它對一個企業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董明珠:“我們有一個萬人的研發隊伍,作為一個制造業來講,可能別人想象當中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們愿意做這樣的投入,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我們要盡可能讓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對社會作出快速貢獻。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僅僅做空調已經不能夠主宰,所以我們有了自己的機器人、數控機床、模具等等,這些都是支撐工業發展的重要工具。
我跟馬主席講,我們有更多的合作,因為他的優勢和我的優勢,如果我們強強聯合,就節約了很多的時間,可以做得更大。大灣區是給我們創造了更加好的空間,人才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更多,大家可以暢通無阻,對制造業來講是非常有價值的。”
接下來要說的順豐,總部在深圳,掌門人王衛是香港人。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他的關鍵詞是“一念”,是“開放”。
王衛:“我想用另外一個角度看大灣區和創新這部分,關鍵詞是‘一念’,其實一把手的一念之間的差別會很大。這‘一念’里面決定開放的程度,一念之差可能短時間看不出差別,10年以后看到這個差別是非常非常大。舉個例子,11年前,當時我理解騰訊就是一個QQ,我認為這個東西沒有什么。10年、11年下來,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呢? 一念之差。我這一念是在于打造自己內部的一個生態的環境,專注自己做自己的產品。其實馬總除了打造自己的內部環境以外,還打造外部的整個生態環境,而這種更開放的模式,包括不同的合作伙伴,贏得更多的機會。最終十年下來就是兩千億跟兩萬億的區別。我更認為,大灣區是互贏、互通、互聯,整個大灣區里面的所有參與者都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