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針對當前電子商務領域假冒偽劣行為較為突出的問題,中消協近日召開“強化社會共同責任,打擊網絡假冒偽劣”專題座談會,特別提出,低價營銷不能突破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和拒絕售假兩條底線,并呼吁強化立法立標,鑄造打假維權的法律武器。《天天315》本期聚焦:如何確保網絡低價營銷不逾越底線?
請戳音頻收聽詳細內容!
央廣網北京8月2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近年來,電商平臺發展火熱,卻屢屢因為假貨問題飽受爭議。盡管各大電商平臺都出臺了嚴格的打假舉措,效果卻依然不盡如人意。
近日,中消協組織召開“強化社會共同責任,打擊網絡假冒偽劣”專題座談會,邀請了有關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商標權益方、消費者代表和法律專家等參加會議,共同探討如何有效遏制網絡假冒偽劣行為、更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的治本之策。
北京市消協秘書長楊曉軍在會上介紹,消費者買到假貨維權難,首先在于商家和廠家相互推諉,導致投訴處理被長期拖延;其次是舉證困難,難以出具鑒定報告。
消費者代表包娜說,最讓消費者揪心的是面對假貨,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維權。由于鑒定無門,缺乏證據,維權往往都是無果而終。
網上購物買到假貨,一般平臺會要求消費者提供四類憑證:一、出具賣家承認自己售假的聊天記錄;二、由品牌方、廠家出具鑒定真假的官方憑證;三、質檢部門出具的質檢報告等。這些憑證看似簡單,其實很難獲得。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指出,產品合格問題可以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來判定,而真偽問題涉及商業秘密和品牌隱私,不能靠一個數據和工具來鑒定。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授蘇號朋在會上呼吁,商標權持有人應該在事前、事中、事后各方面加大對消費者維權的幫助。
與會的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是假貨屢禁不絕的主要原因。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認為,一方面要提高制假和售假的違法成本,加大電商平臺方面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要暢通消費維權渠道,降低維權成本。
中消協法律與理論研究部主任陳劍指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切實履行法定義務和責任,加強對平臺內經營者的資質審核和對自營進貨渠道的控制、加強對消費者投訴的分析處理和對違法行為的舉報制裁等。還應推動建立電子商務領域的打假合作機制,建立平臺售假售劣黑名單制度,強化信用約束和監管。
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首席教授李順德表示,打擊假冒偽劣和打擊盜版密切相關,打假應和信用體系、信用機制的建設結合,共同推進。
在陳劍看來,要減輕消費者的維權成本,一是要明確有利于消費者的法院管轄原則;二是強化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快遞物流提供者的舉證責任,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有效助力。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要樹立科學消費觀念,自覺抵制假冒偽劣商品;發現假冒偽劣行為,要及時舉報、投訴,通過有效監督,依法維權。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斌建議,電子商務法的立法,要考慮到電子商務各個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整個平臺運營過程中,對入駐電商的銷售行為實施動態管理。同時,如果電商平臺明知入駐電商存在侵權行為,沒有及時采取措施,要承擔連帶責任。除了立法,全社會尤其是當下的市場主體經營者,應當培養誠信的文化和意識,相信通過社會共治,能促使中國將來走向非常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