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9項權利,當消費者遭遇強買強賣、被要求搜身、拖延賠償等權益受損事件時,怎么進行投訴?如何提出索賠請求?《天天315·消費小課堂》,邀請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曉虹,結合真實案例,教您如何運用《消法》《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武器,適度、合理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央廣網北京10月22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消費者在日常消費活動中,往往處于弱者地位,自身權益總是在不斷受到侵犯。
關于這一話題,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曉虹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享有9項權利,分別為: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獲賠權、結社權、獲知權、尊重權和監督權。為什么說知情權對大家來講很關鍵?
楊曉虹:“知情權是指消費者知悉其投資的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比如在購買商品的時候,其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合格證、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等,消費者是有權利知道的。這是消費者的一個基本的權利。”
經濟之聲:在消費中怎樣避免商品的搭售與強買強賣?消費者如何擁有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楊曉虹:“強買強賣往往存在于稀缺產品中,產品的稀缺會產生搭售現象。即消費者要從商家買一樣產品的同時必須買另一樣,否則商家不賣。這種現象在80年代居多,現在非常少了。在法律上,公平交易指什么?第一是選擇權,可以自由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第二是質量,必須保證公平交易以及公平價格。第三是計量,不能缺斤短量。最后,消費者一定要對強制性的交易說不。只有抵制它,才能制止這種現象。
在服務質量問題上,消費者有權要求退換質量有問題的貨物。若商家拒絕退換,可以去做鑒定然后進行投訴。鑒定的時間建議在起訴之后,因為雙方在法院的主持下選定鑒定機構,其結果比較權威。若有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索賠。同時,鑒定費、誤工費等其他費用也應由商家賠付。因此,消費者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若每個消費者都有這種意識,那么就能促進商家的經營理念、廠家的生產方式更符合規范以及消費者的需求。”
經濟之聲:消費者消費的過程中,安全權應怎樣理解?
楊曉虹:“安全權在實際消費過程中有比較多的案例可參考,比如假酒喝傷人、過期藥品吃傷吃殘、電器漏電、壓力鍋爆炸事件以及化妝品導致臉部問題等。這都是不應該有的質量問題。
但有一點要注意,例如鞭炮由于是可燃可爆物,它是非常規范的。一般人認為隨便買炮放一放不會有事。但不同炮捻的長度、燃料時間的節點不同,這就不能單說是質量問題而是安全問題了。”
再比如,車的失靈是很恐怖的事,肯定不是操作的問題。關系到每一個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消費安全,即安全權。那么,我們是有權利來維護這種安全權的,在消費過程中,誰都不愿意因為消費而影響到到自己的健康甚至搭上性命。”
經濟之聲:在維護消費者自身安全權的過程中,廠家是主體責任,消費者是否也要承擔一定責任?
楊曉虹:“《消法》中并沒有說明消費者要承擔多少責任。只說明了,由于消費者沒有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正確的操作的情況下,造成的后果消費者可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像對于合格的鞭炮來講,不能說捻子太短,沒看說明一放就出問題了,而去找廠家的責任。對于電器方面,產品是需要按照一步二步三步來做的,很多消費者自身沒有注意操作步驟而發生意外,這時消費者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除非產品存在天然瑕疵或質量、技術等問題,消費者不知情,那么一旦出現問題,商家和廠家兩家都可以進行索賠。”
經濟之聲:索賠是按照什么依據?
楊曉虹:“舉例來講,比如說我買了一袋過期牛奶,索賠時就需要購物小票要求退貨。其次,之前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只能得到最高500元的賠償,但現在有了《食品安全法》,其賠償額度就上升至1000元,與此同時,訴訟費也應對方承擔。”
經濟之聲:結合案例來說,怎樣依法求償?
楊曉虹:“其實在某些過期牛奶的案例當中,消費者可以用使用《消法》,或者最好用《食品安全法》,兩塊錢的牛奶你將能獲償1000塊錢的賠償,這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權利。
我們還是鼓勵消費者監督商家和廠家,其實這些訴訟我個人認為都屬于公益性訴訟。你的一個訴訟可能是為大家謀了利益。
再比如,消費者買了一件衣服,但這件衣服的面料和吊牌的合格證上的面料標注不太相符。比如吊牌當中寫的是百分之百棉,可是這個衣服消費者覺得不像百分之百棉,一經檢測,發現這個衣服是95%的棉,5%的氨綸。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加了5%的氨綸不會影響穿這件衣服的穿著感,但是加了氨綸以后也許就有了彈性,顏色更鮮艷,更漂亮了,它可能會有一系列好處,可商家沒有標出來,并且說是百分之百棉。當檢測完以后,發現與商家所標不符,那么消費者第一可以要求退貨。第二要按照貨款的三倍索賠。第三,檢測費、訴訟費需要商家要承擔。
但在求償的時候,消費者一定要注意搜集證據,小票、發票以及吊牌都需要留著。”
經濟之聲:獲知權怎么理解?
楊曉虹:“要想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可能就要懂得很多東西,比如衣服的吊牌內容是什么。現在有很多東西消費者不了解,所以獲知權,就是消費者獲得知識的權利。這些知識應該由誰來做?由國家,起碼要教育消費者,要宣傳一些基本的政策、方針和方法,再之長期的知識傳授。”
經濟之聲:當消費者個人或者集體權益遭受了侵害時享有求償的一個權利,但有的時候消費者會覺得賠償的標準自己把握不好。消費者到底應該怎么來要求賠償?
楊曉虹:“我們要求賠償的方式有幾種幾種,第一是走訴訟,當然,訴訟相對較麻煩。第二是進行投訴。投訴就需要學會怎樣去投訴,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要在本行政區域內,網購的投訴應該在購買地。其二,要明確被投訴方,到底是廠家還是銷售商。其三,要有具體的投訴請求,比如我上述提到的,退貨是基本請求,還有索賠,包括相關費用的承擔問題。其四、要提供事實和理由,即到底為什么要投訴,造成了什么影響等。其五、投訴人應該是消費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另外還要注意時間,不要過長,它有一個時效期,一般情況下,投訴在一年之內,訴訟期在兩年之內。其六,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管轄范圍。其七,消費者投訴時應該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聯系方式以及被投訴人的姓名、地址、聯系方式。最后,消費者要收集好所有相關的證據,包括發票、小票、貨品以及誤工費等相關的證明。”
經濟之聲:對于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消費者如何進行相應的監督?
楊曉虹:“消費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監督,第一,對于國家部門執行政策的力度方面,消費者可以提出質疑、批評、建議等。第二,對有損消費者權益行為的商家和廠家進行監督,可以通過投訴方式,還可以通過讓媒體聲援等方式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