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在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陳家坊鎮富陽村廣袤的水田里多臺農機機械轟鳴,翻耕整地,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在成塊的水田中央,只見村里的“95后”小伙何振東正嫻熟地駕駛著插秧機來回穿梭,一叢叢秧苗被整齊均勻地插入田間,不久后,田野就披上了一襲“新綠”。

何振東在育秧大棚查看秧苗生長情況(孫詠梅 供圖)

“插秧機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振東說,今年開春以來,他的家庭農場已經完成了400余畝雙季稻種植面積,剩下的300畝3天就可以完成種植。這得益于工廠化的育秧方式,新建起來的育秧大棚經過“流水線”作業,不僅省時省工,還大幅縮短了秧苗的培育時間,為早稻提前插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大棚里的何振東,今年27歲,皮膚黝黑,戴著草帽,褪去了學生時期的稚嫩,儼然一個地道的農民。他的父親何鐵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經營著一片不小的農田。

2020年,何振東從湖南農業大學畢業,也就是這一年,他的父親何鐵求突發腦血管疾病,經過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出院后,身體逐漸力不從心。何振東毅然回到家鄉,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承擔起水稻種植的重任。

土地生機勃勃(孫詠梅 供圖)

最初,家里并不太支持何振東的選擇,希望他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卻有自己的想法:“我是農民的兒子,就想借助知識和科技的力量種好田,只要肯想肯干,農村大有可為!”

堅定信心,說干就干,首先就是說服家人。于是,他帶著父親一同前往岳陽現代農業示范區。在那里,育秧大棚實行智能化管理,通過手機,就能實時查看、遠程控制大棚情況;施肥、撒藥都能通過無人機實現;經過科學化管理和產業升級,育秧、耕種、植保、收割、烘干、加工等需要繁重勞動的工作場景,都變得更加輕松和智能。

何振東成了附近小有名氣的“農機手”(孫詠梅供圖)

盡管自小在農村長大,對種田并不陌生,但要論整田、浸種、催芽等實際操作,這對缺乏實踐經驗的何振東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于是,他有空就向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的父親請教水稻種植方法。同時,積極參加農業部組織的頭雁計劃,以及縣農機局組織的無人機植保、飛防等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何振東晚上查閱資料學習各類農機知識,白天邊摸索邊實踐,很快就掌握了農機操作的“十八般武藝”,能熟練操作旋耕機、無人機、插秧機、拖拉機等,成了附近小有名氣的“農機手”。“勘察好路線后,只要根據作業區地理情況,在遙控器上設置植保無人機的飛行高度、速度、播撒寬度等參數,就可以用農業無人機在空中精準噴灑農藥、播撒化肥,相比傳統方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比如,一臺無人機飛防作業一天的工作面積能覆蓋200畝左右的農田,相當于節省了30多個人工。

“在當地,我們家被稱作是種糧大戶,但其實生產經營一直以來都面臨著不少問題。”何振東清楚地認識到,以前水稻種植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工作模式,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程度不夠高,運用科技、引進新技術的理念也不夠強。

同樣是種地,與父輩們不同的是,何振東更懂得用科技來提升生產效率。2022年,他成立振華古樹家庭農場,經過流轉土地承包了700余畝農田。新建育秧工廠,購置新設備、新機器,廣泛應用于育秧、犁田、插秧、噴藥、收割、烘干等各個生產環節,全面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目前,農場的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90%。

“去年,刨除人工、施肥等成本,純利約30萬元。”,何振東的“種田”事業逐步走上了正軌,現在他最上心的事是帶領群眾科學種田、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只要大家愿意聽取他的建議,他都會傾囊相授。周邊農戶育秧、代耕代插等也都主動找他幫忙。

在農忙時節何振東就成了村里的“頂梁柱”,用農用機械給村民提供耕種管收服務,無論多大面積的土地都接單。他說:“不能因為地太小不接單,都是父老鄉親的,幫一下忙,特別是收割的時候,有些體力不好的老年人,我不去收糧食,又沒有其他勞動力幫忙收,糧食就會荒在地里。”去年,村里75歲的老農周休庭種了不到兩畝地,從秧苗到收割何振東給他提供“一條龍服務”。雖然,有時收的費用都不夠成本,但他愿意這樣干。

“振東回來后,我們育秧、施肥、田間管理等種植水稻遇到的難題都可以咨詢他,小伙子懂技術、又很熱心,有了他的幫助,我們種植水稻更有信心了。”說起何振東,同村的種糧大戶周應民不停地夸贊。

何振東還打算帶動周邊的農戶,在農閑時利用育秧大棚內良好的控濕、控溫、控光照等條件,發展辣椒、西紅柿、西葫蘆等大棚蔬菜種植,采取“變閑創收”模式實現大棚穩產增收。

“我將繼續利用自身所學助力家鄉的農業發展,帶領當地村民致富,促進鄉村振興,讓更多的村民享受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何振東對農業種植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肖斌輝 孫詠梅 黃能果)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