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永州3月18日消息(記者黃珂嵐 通訊員單建華)“以前住在山里,交通不便,打工要去外地,老人孩子都顧不上。現在搬到安置小區,下樓就能上班,既能賺錢又能顧家,每月還能拿3000元!”近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郵亭圩鎮紅福社區的永州市慧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幫扶車間里,脫貧戶彭素文一邊熟練地操作機器,一邊講述搬遷后的新生活。

“慧民工坊”內員工正在趕制訂單(央廣網發 單建華 攝)

彭素文的感慨,道出了“慧民工坊”50余名員工的共同心聲。而在公司的旁邊,還有另外一家同樣從事電子產品研發的湖南鑫達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座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轉型而來的現代化社區,正通過“幫扶車間+技能培訓+穩崗就業”的模式,為脫貧群眾鋪就可持續增收之路。

幫扶車間是助力脫貧戶就業的重要平臺,而車間負責人則是這一過程中的“引路人”。“2018年我們響應國家政策,創辦了這家以研發生產電子產品為主的幫扶車間,部分產品遠銷非洲地區。”慧民電子科技負責人胡善明介紹,“我們還積極對接,爭取訂單資源,確保運轉穩定,為脫貧戶提供長期就業保障。”

針對居民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就業能力弱、發展基礎薄,“慧民工坊”創新推出“技能傳幫帶”和“彈性工作制”模式,免費培訓相關技能,同時員工可以把手工活帶回家做,讓留守婦女、特殊群體也能靈活上崗。截至目前,車間累計帶動超200名群眾穩定增收,人均年收入增長近萬元。

幫扶車間里傳出的機器轟鳴聲與搬遷戶的笑語相互交織,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這種將“安居”與“樂業”緊密結合的實踐,不僅讓脫貧群眾端穩了就業飯碗,更通過產業發展激活了安置社區的造血功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這是零陵區以“小工坊”撬動“大民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零陵區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引,立足鎮村實情,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引入小微產業項目,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讓村民在家門口端穩了“就業飯碗”,走出了一條“產業強村、就業富民”的鄉村振興路徑。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