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圖為25日晚,部分訪談嘉賓來到湖北日報全媒體演播室接受采訪。左一為主持人胡瓊瑤,左二起分別為黃鎮、肖伏清、熊明新、游艷華。(記者 柯皓 攝)
圖為遠安縣香菇生產基地。(資料圖片 記者 劉曙松 攝)
圖為宣恩縣鑼圈巖村發展賞花經濟。(資料圖片 記者 田悅 視界網 宋文 攝)
圖為襄陽夏收。(資料圖片 記者 劉曙松 攝)
訪談嘉賓
肖伏清代表:省農業廳廳長
楊智代表:荊州市委書記
熊明新代表:鄂州市委副書記
譚本忠代表:武漢市農委主任
黃鎮代表:監利縣委書記
金恢華代表:鄂州市樂華苗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游艷華代表: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蔬菜協會會長
“湖廣熟,天下足”。湖北是農業大省,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湖北“著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
黨代會報告提出,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產品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創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農業向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可持續發展轉變。
湖北如何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湖北日報、湖北日報客戶端、湖北日報網、湖北日報官微邀請部分黨代表進行了全媒體采訪。
五化協同,現代農業增添“綠”的底色
——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主持人:黨代會報告提出,堅持城鄉統籌,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從“四化同步”到首次提出“五化協同”,對未來農業發展有何指引意義?
肖伏清:“綠色化”寓意綠色發展理念,它不僅是在資源約束下的主動轉型,也是引領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全省將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農膜回收、畜牧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等行動,力爭到2020年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在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化學肥料、化學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是提升農產品含金量的核心。要把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全面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放心。
楊智:黨代會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包含“綠色化”在內的“五化協同”戰略,充分體現了湖北責任、湖北擔當。荊州正規劃建設“中國綠谷”,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我們將突出“綠色”主題,以華中農高區為主陣地,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建立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科研實驗基地,強化產業支撐和科技創新能力。堅持“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全面完成農業領域環保整改任務。
熊明新:綠色化為“四化”確定了基本標準,也為統籌城鄉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鄂州是我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試點市,從2013年開始,就有意識地按生態農業定位農業現代化,目前已建設生態農業基地41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達164個。全力推進農藥化肥的減量化,拆除圍網養殖、珍珠養殖,實現特定區域的畜禽限養或禁養。在美麗鄉村方面,實施全域垃圾、污水的收集與處理。
讓“湖北糧、荊楚味”香飄四海
——2020年建成3570萬畝高標準農田
主持人:黨代會報告提出,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創建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成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怎樣使“湖北糧、荊楚味”香飄海內外?
肖伏清:讓國家飯碗里裝上更多的“湖北糧”,是我們的重大責任。“兩區”的建立,有利于糧食主產區肩負起戰略重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同時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全省將以47個糧食主產縣(市、區)為重點,計劃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3570萬畝,畝均節本增效150元以上。
“兩區”劃定后,省農業部門將引導各地集中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提高總體生產能力,將“兩區”打造成我省乃至全國的重要“糧倉”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糧食產能穩定提升,鞏固油菜籽、淡水產品產量全國第一,食用菌、禽蛋、蜂產品、小龍蝦等出口全國第一的地位。
譚本忠:黨代會報告提出,湖北要建成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我們聽了十分振奮。武漢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理應有所作為。
要以工業化、信息化的先進理念、技術、模式改造升級傳統農業,把開發特色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向產業鏈價值中高端延伸,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黃鎮:作為全國水稻第一縣、全國油菜大縣,監利極有可能承擔起全國水稻生產功能區和油菜籽生產保護區的重任,我們備受鼓舞。要守護好這片富饒沃土,展現糧食大縣的責任擔當。在穩面積、穩產量的前提下加快調結構、增效益。創新經營模式,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走在全省前列。讓監利大米成為“湖北味道”的一道“主食”。
科技引領激活農業發展潛能
——著力解決稻田綜合種養等重大產業技術難題
主持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樣抓住農業科技創新這個關鍵,激活、釋放農業發展潛能?
肖伏清:“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在科技、最大潛力在科技、根本出路也在科技。全省將每年遴選主推一批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著力解決冬春青飼作物開發、稻田綜合種養、農機與農藝融合等重大產業技術難題。
一項科技成果,從研發到應用再到田間地頭,轉化為生產力,要經歷多個關鍵環節。目前,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57.2%,與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相比,有很大差距。必須下大氣力推進科技評價體制改革,加強農業科技推廣與互聯網的融合,提升轉化效率。
游艷華:我是一名基層代表,平時接觸的很多農戶反映,更需要能夠解決農業生產困難的實用科技,如新品種、新肥料、新機械、新工藝等。舉個例子,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一家農業科技示范戶,種植豇豆時勤于剪枝,就是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小技術”,就讓其產量較其他農戶增加了10%。這樣易于學習和掌握、投入產出比高且能快速見效的實用型科技,最受農民歡迎。
多管齊下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三年內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達百萬人
主持人:黨代會報告提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們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勞動者素質,有效破解“誰來種田”難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肖伏清:我省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蓬勃興起,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達10萬余人。
所謂新型職業農民,就是要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我們將按照“鎖定對象、系統培訓、跟蹤指導、政策扶持”的思路,著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抓住“人”這個核心,重點加強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返鄉創業人員等群體的培育引導。抓住“扶”這個關鍵,整合扶持政策,重點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抓住“培”這個基礎,全省每年系統培育職業農民5萬人左右,到2020年力爭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達100萬人左右。
金恢華: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空心化和無人種田的問題突出。農村是大舞臺,農民應該是體面的職業。關鍵是把農村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建設好,讓有志青年樂意回鄉創業,樂意耕耘田野。
政府應通過政策激勵機制,引導、支持更多的高校畢業生下鄉村,重點扶持一批規模經營主體,鼓勵開展土地合作、入股、流轉、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多種形式經營,努力破解“誰來種田”的問題。
資料鏈接
●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達540.7億斤,創下歷史新紀錄。2016年,大災之年糧食總產仍穩定在500億斤以上。
●2016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37萬億元,全省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48家和85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達37個。
●2014年,我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2016年達12725元,繼續領跑中部六省。
●2016年,全省實現農村網購金融70億元,農副產品網絡銷售額50億元。
●2016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4%。
●2016年,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8.6%,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現代農業主力軍。截至2016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70521家和25630個。
文稿:胡瓊瑤 羅序文 楊念明 成熔興主持:胡瓊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