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在六大主要任務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排在第一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報告又強調,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緊扣實體經濟,當好經濟社會發展的減震器”“引導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深耕自主知識產權,打造高端自主品牌”……連日來,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振興實體經濟”是代表委員聚焦的一個關鍵詞。
在加快制造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消費拉動作用、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點工作謀劃中,報告點到了很多重點工程,支持一些地方抓好重點建設。過去,在施政文本中看到“支持”二字,一些人的第一反應是興奮。現在,我們看到,這是壓力、動力并重。
比如武漢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十堰建設現代汽車城,都不是一條直路通到底。這樣的定位和目標,基礎是老工業基地的底子,挑戰來自轉型升級的艱難。這里面有陣痛要忍受,有障礙要跨越,最終是要讓新的活力涌現。
振興不是從零起步,而是更上層樓,增強活力;振興也不會一帆風順,必是沉潛修煉,以便更好飛躍的過程。沉潛就是立足自身現實,盤點“家產”,摸清“家底”,把優勢和不足都分析透徹,深度調整、深刻謀劃。修煉就是挺起創新的脊梁,在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的研發上下苦功,在精細管理與創新設計上下真功。在新起點上夯實實體經濟這個基本盤,同其他經濟領域的活力相得益彰,湖北經濟就能向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飛躍,向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飛躍。
編輯:
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