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吳文娟、通訊員劉琴)12月21日,省委宣傳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發展新篇章”第九場新聞發布會聚焦縣域經濟。省經信委透露,我省縣域生產總值從2013年的14590億元發展到2016年的19540億元,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由59.1%升至60.5%,年均增長10%。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縣強則省強。省經信委副主任王建民介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將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縣域經濟進入實力提升、轉型加快、結構改善、后勁增強和推動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協調發展轉變的新階段。一批“排頭兵”縣市區實力增強,10個縣市區GDP過500億元,宜都、大冶、仙桃、棗陽步入全國縣域經濟先進行列。今年前10個月,縣域完成投資17448億元,同比增長10.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56億元,增長11.1%。
下一步,我省將堅持全域謀劃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堅持產業轉型升級夯實縣域經濟基礎、堅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主體、堅持生態優先全力打造美麗縣域、堅持改革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促進縣域經濟進一步做大做強。
六大舉措探路縣域體制機制改革
五年內,力爭培育三至五個“千億縣”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吳文娟通訊員劉琴
“縣域經濟的‘基石’地位日漸鞏固,正在由湖北經濟發展的‘短板’成為重要支撐,我們將引領縣域經濟更高質量發展。”12月21日,省委宣傳部“湖北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和舉措”新聞發布會上,省經信委副主任王建民表示。
提升發展質效
“十三五”末占比62%以上
縣域經濟占到了全省的60.5%,但縣域經濟發展不夠、實體企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仍較突出。
省經信委介紹,將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質效,促進縣域經濟進一步做大做強。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以萬企萬億工程、工業千項精品工程、“兩化融合”示范試點等為抓手,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加速滲透融合,不斷提高新興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重點扶持100家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發展,打造一批百億級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
培育發展新動能,增強發展后勁。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對成績突出單位進行獎勵,截至10月底,全省新增規上工業企業974家;著力培育形成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細分領域領先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謀劃和實施好一批發展前景好、有支撐帶動作用的重大產業項目。
圍繞縣域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大放權力度,精簡審批事項,扎實推進減稅降費、降本增效等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營造尊商重企的良好氛圍。
力爭“十三五”末,縣域經濟占全省比重提升至62%以上,縣域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00億元,工業化率達到46%左右,GDP過300億元縣市區發展到40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20億元縣市區發展到38個。
增強發展后勁
再推二三個“全國百強”縣
“經濟強縣不多、強縣不強、強縣不優,‘強縣力弱’是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王建民介紹,省經信委正在研究探索縣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支持措施,擬在全省打造一批經濟強縣板塊,引領縣域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
據了解,將主要從六個方面加大支持: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做強名企、做優名品、做響名牌”工程,培育一批行業“小巨人”和“隱形冠軍”企業;激活金融要素,更有效地發揮政府投資基金、省級投融資平臺等作用,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鼓勵創新創業,鼓勵各類資本到經濟強縣建設科技孵化器、產業加速器、產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健全社會事業投資經營公平準入競爭環境,不斷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加快改革創新,探索建立投資項目并聯高效審批機制,實現在線審批“一張網”全覆蓋,在強縣試點項目報建階段承諾審批機制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經濟強縣發展用地,對企業“以畝產論英雄”,在要素配置上實施差別化政策。
省經信委透露,力爭經過5年的發展,培育出3個至5個GDP過千億元的縣市區,再推動2個至3個有成長后勁的縣市進入“全國百強”,將20個左右成長潛力大的縣市整體打造成全省經濟強縣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