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人臉識別”醫保在線支付系統落戶江城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攝
圖為:東湖綜合保稅區 楚天都市報記者宋枕濤 蕭顥 攝
圖為:漢陽區走進武大攬才現場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攝
楚天都市報特派記者陳凌墨
正在北京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一幅巨大的“全國創新改革試驗區域示意圖”內,武漢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大幅航拍照片與中關村的圖片并列而立。
從國家存儲器基地到衛星定位技術,成就展上,湖北創新元素頻頻閃耀,引得中外參觀者紛紛駐足。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近五年來,“創新”二字,正成為湖北的關鍵詞。
創新,讓大國重器威名赫赫——
“快舟小型運載火箭”首創星箭一體化技術,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機動能最強和測試發射最快紀錄;
“中國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問世于光谷,中國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
創新,也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購物,坐車,拿出手機掃一掃,支付瞬間完成。武漢,已成為全國第二大移動支付城市。
武漢大學的衛星定位技術,使我國衛星定位進入“厘米時代”,北斗衛星導航讓我們不再擔心迷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秉h的十八大以來,創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創新驅動也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得到全面實施。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提出,“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湖北立足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核心戰略。
這五年,因為創新,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由“陪跑”變“領跑”。
2012年到2016年,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以上,由2326億元增加到5575億元。2017年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699.16億元。國家級高新區達到9家,位居中部第一。省級高新區達到20家,高新技術企業由1545家增至4306家。
這五年,因為創新,一度見到夕陽的傳統產業迎來精彩“蝶變”。
一度面臨倒閉的新冶鋼,先后投入100多億元,每年研發新產品200多項,特鋼隨著“神舟號”“嫦娥號”“天宮號”等,遨游太空、登上月球。在咸寧,無紡布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納米型、綠色環保型高檔陶瓷產品俏銷市場。
這五年,因為創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
五年來,湖北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創新沃土,人才、技術、資本在這里碰撞出最激情的火花。
湖北在全國率先推出“科技成果轉化十條”“高校院所服務企業新九條”“激勵企業研發活動十一條”,出臺《湖北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湖北省專利條例》……30多項“高含金量”政策不斷落地,持續為科技創新創業清障搭臺,人才的創新活力被最大限度激發。
湖北放眼全球,以重大計劃招攬人才,從海外精準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產業領軍團隊;又立足本土,實施“我選湖北”計劃,將在五年內推動超過180萬人的高校畢業生在鄂就業創業。
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寫入十九大報告。身為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湖北加快構建創新發展新高地的鼓點更勁,創新中國的湖北篇章,勢必書寫更多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