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2月24日消息(記者左洋)在城市發展的版圖中,“老城區”往往承載的是厚重的歷史底蘊,然而,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它能否成為科創企業發展的沃土?又該如何破局?近日,記者走進武漢市江岸區,探尋這里如何憑借獨特資源與創新舉措,讓科創回歸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創意“硅巷”正成為科創發展新引擎
“硅巷” 與廣為人知的 “硅谷” 相對應,其概念誕生于1995年的紐約曼哈頓地區。有別于“硅谷”,“硅巷”模式主要是以城市中心存量空間為主要載體。
江岸區“彼岸計劃”發布大會現場(央廣網記者左洋 攝)
近年來,武漢市江岸區始終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區發展的主導戰略,發揮金融發達、公共服務優質、老房子資源集聚等優勢,以老城區成熟的現代服務業生態為土壤,吸引科創產業回歸。
12月17日,江岸區舉辦“彼岸計劃”發布大會,并出臺鼓勵科技創新“岸九條”,以“真金白銀”培育科創企業、發展科創平臺、引育科創人才、發展應用場景等,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出要發揮優秀歷史建筑和里份文化獨特優勢,推動“老房子+雙創”模式連片發展,建設創新街區,打造漢版“硅巷”。
老房子一直是江岸區的“稀缺資源”,銘刻著大武漢的歷史。
初冬時節,武漢優秀歷史建筑岳飛街1號門前一如既往地熱鬧,這座百年法式風情的老建筑如今換上了“新裝”。2023年6月,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惟楚薈”創新平臺在這里揭牌。作為武漢市重點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這是武創院首次在武漢中心城區展開布局。
武漢優秀歷史建筑岳飛街1號(央廣網記者左洋 攝)
“自揭牌以來,‘惟楚薈’創新平臺吸引一批高校院所、領軍人才團隊、高端產業項目和前沿技術成果在江岸區落戶、轉化。”武創院院地合作部主要負責人介紹,江岸區與武創院的合作呈現出多點開花、多方共進的良好局面。
“江岸區地處長江和漢水交匯的黃金位置,在涉港產業方面的合作潛力與我們未來成果轉換緊密相關。”今年12月份,武創院新一代港航技術與裝備研究所與江岸區就新一代航運大腦項目落地達成合作意向。該所主要負責人介紹,通過這次合作,將有效提升江岸綠色船舶產業以及航運交通系統的綠色化、智能化水平。
建筑智慧運維聯合創新中心,光量子技術研究所,岱家山智能傳感創新中心……這所由老房子改造的江岸創新高地,未來還將催生更多科創成果在此落地。
由1961年成立的武漢市無線電廠改造而來的大智無界·空中小鎮,如今已入駐約80家企業,文化和科創類企業占比超過70%。在江岸區青島路10號,有著百年歷史的平和打包廠舊址現已吸引121家文化創意和數字設計企業入駐。隨著老街區創新基因不斷被激活,2023年江岸區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翻番。古今交錯的建筑中,一條條創意“硅巷”正成為江岸的活力新引擎。
聚焦專業“賽道” 老城區 “破繭蝶變”
武漢·江岸文明空間(央廣網記者左洋 攝)
走進武漢地鐵7號線三陽路站,“把最好的空間留給創新創業創造”幾個大字映入眼簾,不僅讓市民感受到濃濃的科創氛圍,也展示了江岸區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堅定決心。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如何實現高效轉型升級?如何在有限的空間“拔節生長”,走出更合適的發展道路?選定特定精準的專業“賽道”,對江岸的發展至關重要。
長江金岸·武漢人工智能大廈(央廣網發 武漢人工智能大廈運營公司供圖)
2024年3月長江金岸·武漢人工智能大廈正式揭牌。采用“基金+基地”的金融新模式、“高校+科研院所+天使投資+市場推廣”的運營模式,這里將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的集聚區。
武漢武創通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便是首批入駐企業。“僅用7天時間,江岸區便幫助公司在大廈內實現‘拎包入住’,并連續3年免費提供1000平方米的辦公場所。”該公司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江岸區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派遣3名骨干成員支持服務該公司運營的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武漢節點建設,持續解決業務拓展中的難題。
如今,平臺已入駐武漢市科技企業超過1.6萬家,入駐服務機構692家,挖掘科技成果1萬項,促成企業需求對接3282個,技術需求對接成功的合作協議金額達11.8億元。
岱家山科創城(央廣網記者左洋 攝)
按照“一園區一主導產業”建設專業化園區的思路。江岸區成功持續盤活一批老房子、老街區和商務樓宇,打造低成本、高質量的科創空間。
初冬時節,岱家山科創城武漢奧森迪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車間里,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激光加工頭,隨著火花四射,數個圓孔被很快切割完成。
從最初的4人團隊、不到兩百平方米的辦公室,到現在的年營收達3000萬元,十年間,這家企業在岱家山科創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04年,岱家山村啟動城中村改造,建設了這座科技創業城。如今,武漢江岸岱家山科創城被評為武漢市首家五星級科創小微企業園,園區聚集了260余家創業企業,涵蓋人工智能、智能機電、數字環保、智能檢測、智慧醫療和軟件信息等領域,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百余家,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
鳥瞰金翊2035產業園(央廣網發 金翊2035產業園運營公司供圖)
步入與岱家山科創城僅一街之隔的金翊2035產業園,現代工業氣息與蔥郁景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園區總占地100畝,總建筑面積約19萬平方米,主攻電子信息、技術研發、數字經濟等科技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及新質生產力,目前園區已經聚集了數十家重量級龍頭企業以及120余家電子信息、數字經濟類企業,其中,30多家為高新技術、專精特新企業。
長江地球物理探測(武漢)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物探領域的科創企業,為國內外多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及城市管網探測與修復提供了技術服務,被譽為工程安全診療的“全科醫生”。該公司科技創新實踐基地于2018年10月入駐園區后,園區堅持每月組織兩次對接活動,主動為企業答疑解惑。2023年,在園區的支持下,該公司成功申報了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備案了智慧管網全鏈條技術創新中試平臺。
匯聚高校智慧 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科創回歸都市,人才是關鍵。跨越長江 “借智”“引才”,江岸區把域外豐富的高校院所科創資源“由外向內”導入,鏈接域內豐富的政策資源、產業資源和應用場景,促進更多科技成果“來岸”轉化。
今年12月份,在“彼岸計劃”發布大會現場,江岸區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武漢大學智慧水利與航運創新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醫工交叉產業聯合研究中心、湖北省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其中,武漢大學智慧水利與航運創新研究院著力推動智慧水利與航運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將結合江岸區產業基礎,圍繞“清潔能源”“生態環保”“智慧航運”等延鏈補鏈強鏈。華中科技大學醫工交叉產業聯合研究中心專注于醫學診斷智能微系統、智能化精準治療裝備、腦認知與康復醫療裝備等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與技術攻關,將為江岸區醫療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湖北省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致力于建成國內領先的石墨烯研發、生產、器件設計與加工全產業鏈產業示范基地,打造石墨烯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江岸區一方面以“用”為導向,大力挖掘、開放應用場景,為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和優秀解決方案尋找應用場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為項目落地和企業快速發展,做好金融保障。
何大平教授在指導科研團隊(央廣網發 武漢漢烯科技有限公司 供圖)
2019年,武漢理工大學何大平教授團隊的石墨烯膜成果于岱家山科創城落地轉化,創立武漢漢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發展關鍵期遭遇流動資金短缺難題,急需資金擴建生產線以提升產能。
岱家山科技金融工作站知曉情況后,邀武漢漢烯科技公司參加 “江岸融商會”,進行推介。2021年8月,公司獲天使輪投資。
“在科創城的幫助下,公司順利度過了起步期,迎來發展黃金期。年產值從200萬元躍至3000萬元。”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正朝著全球高性能宏觀石墨烯材料研發及全產業鏈應用領軍企業目標邁進。
數據顯示,江岸區擁有84家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36家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52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區已集聚數字經濟企業601家。科創產業實現了由“零星閃爍”到“繁星滿天”蝶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