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東湖綠道楚風園站點,停滿了“車小藍”公共自行車。(記者 梅濤 攝)
圖為市民們游玩東湖綠道,騎行共享單車是首選。(記者 梅濤 攝)
記者 成熔興 黃磊 通訊員 李瑩
昨日凌晨零時起,武漢市4萬輛“車小藍”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時間,由早6點到晚10點調整為24小時運營。武漢環投公共自行車公司表示,將進一步加大車輛投放力度和站點建設密度,以滿足更多市民的出行需求。
業界普遍認為,這是武漢公共自行車面對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做出的應對之舉,“被市場競爭的壓力倒逼著提升服務、加速布點。”
去年12月29日,摩拜單車進駐武漢。短短2個多月內,ofo、哈羅單車相繼入駐,加上“車小藍”,目前已有近20萬輛公共自行車服務武漢市民。
如同“鯰魚”一般,這些“純市場化運作+互聯網技術革新”的共享單車,快速攪活整個市場。曾經一波三折、不溫不火的武漢公共自行車市場,迎來新生。
民心工程一度“爛尾”
武漢是國內最早開通公共自行車的城市之一。
2009年4月,該市啟動公共自行車項目,采用“政府主導扶持、企業投資運營”模式,由本地民營企業鑫飛達出資建設站亭、配置車輛和人員,市城管部門免費出讓廣告資源作為投入。
最高峰時,武漢曾有1200多個便民自行車服務站點,近10萬輛自行車,近100萬市民辦理租車卡,可在規定時間內免費租用自行車。
一時間,“滿街都是自行車”成為武漢的靚麗名片,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來漢學習。這一項目也成為該市創建“兩型社會”的標志性工程之一。
但2014年前后,武漢公共自行車開始陷入“車輛少、租車難”的境地,不少站點或無人值守、無法租車還車,或改為賣報售煙的商攤。
鑫飛達稱,自行車管理維護成本高、站點廣告牌廣告收益不理想,導致企業虧損,進而加劇后期管理脫節。最終,市民爭相退卡,破舊車輛影響市容,“民心工程”變成了鬧心的“爛尾工程”。
兩次重啟仍不溫不火
2014年4月,武漢市政府與鑫飛達提前中止合同,運營5年的公共自行車宣告夭折。
隨后,該市決定改用“政府投入、國企運營”的模式重啟該項目,卻一波三折。
一開始,武漢市政府擬將運營管理權交由市公交集團負責。該集團組建公共自行車專班,先后前往杭州、太原等多地考察,著手制定接手方案,擬于當年底掛牌成立運營公司。
根據規劃,新方案擬借鑒杭州模式,站點啟用全新的智能租車系統,無人看守,同時選用更為昂貴、結實的自行車。每輛自行車單價在500元至1000元,在漢口地區先行試點。然而,該計劃需政府投入大量經費,難以實現收入平衡,最終市公交集團宣布退出。
隨后,武漢市城管委將該項目轉交市環投集團負責,2015年4月,新項目“車小藍”正式上線。
相比鑫飛達,“車小藍”的互聯網味兒更濃,使用更加方便:騎行者可用微信和手機APP掃碼租車,只需交納押金,1小時內免費使用。所有站點不設亭棚,不涉及廣告資源出讓,避免了重收益、輕公益情況的發生。
據悉,截至去年底,武漢公共自行車開通站點2000個,投放車輛4萬余輛,日均騎行量約12萬人次。不過,受限于資金及技術等原因,“車小藍”仍無法滿足市民需求,推出一年多來不溫不火。
共享單車攪活市場
去年12月29日,摩拜單車亮相光谷,成為進駐武漢的首款智能無樁共享單車,經過近3個月投放,目前已有數萬輛單車遍布三鎮。
2月25日,ofo全國共享服務中心及華中區總部落戶光谷;3月10日,哈羅單車開始布局。短短76天時間,已有3款共享單車進駐武漢,加上“車小藍”,集齊藍、橙、黃、白4種顏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4款單車在武漢市投放量近20萬輛。而按照各企業的投放計劃,到4月底這一數字將再翻上一倍。
相比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都采用無樁停靠技術,可隨停隨走,解決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有人形容,公共自行車是線路固定的公交車,如果用戶的起始點不在站點周邊,可能要步行一兩公里。而共享單車更像是機動靈活的出租車,能觸及城市的每個“神經末梢”,用戶隨時可能遇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車改”名人葉青表示,武漢公共自行車與共享單車各有優勢:共享單車外形時尚,隨借隨還,頗受年輕人青睞,而武漢公共自行車運營規范,車輛清潔、安全維護有保障,騎行輕便,覆蓋人群更廣,年輕人中老年人都適合,“兩者只有相互取長補短,才能最大限度滿足市民需求。”
據武漢環投公共自行車公司負責人介紹,共享單車進駐武漢后,“車小藍”日均騎行量已增至12萬人次,“99%的用戶都是免費使用。”下一步,“車小藍”還將加大投放:今年底累計開通站點2800個,投放車輛6萬輛,預計到2018年底實現站點3100個,車輛8萬輛,最終在中心城區實現每300米到500米便有一個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