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洛陽4月6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張羲輪)清明時節,洛陽城內牡丹競放,游人如織。依托“牡丹文化節”品牌效應,當地以花為媒,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打造“賞花+文創+漢服+美食”融合業態,推動千年古都的“春日經濟”在國色天香中煥發蓬勃生機。
洛陽應天門下拍攝的游客(央廣網記者 張羲輪 攝)
在位于河南洛陽的應天門遺址下,十余名身著漢服的游客在攝影師指導下調整姿態。一位專程從西安來洛陽的游客手持牡丹團扇,襦裙刺繡紋樣與身后城樓相映成趣。2025年第42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以“花YOUNG洛陽城”為主題,推出漢服巡游等35項活動。數據顯示,文化節期間漢服體驗日均接待量激增,約拍攝影師檔期爆滿。
“從清晨拍到深夜已成常態。”應天門下正在拍攝的攝影師介紹,游客對妝造精細度要求日益提升,他笑稱:“洛陽漢服妝造‘卷’得很,每位游客都能化身‘娘娘’‘小仙女’”。
許多年輕人在牡丹花前打卡(央廣網記者 張羲輪 攝)
作為漢服游客熱門打卡地,王城公園牡丹花壇旁,眾多年輕人正倚著青石欄桿取景。“王城公園是全國罕見建在遺址上的綜合公園,這里也是首屆牡丹文化節的發源地。”洛陽王城公園副主任馬曉潔介紹,今年重點升級“沉浸式賞花”體驗:古建筑群與牡丹花壇構成詩意圖景,紅墻、詩廊、城樓變身漢服攝影勝地;園內古風音樂縈繞營造雅致氛圍;同時引入牡丹化妝品、牡丹郵局等業態,游客平均停留時長從2小時延長至4小時,二次消費增長顯著。
牡丹酥(央廣網記者 張羲輪 攝)
洛陽市林業局牡丹辦主任許蕾介紹,牡丹深加工產品如牡丹酥、牡丹花茶、牡丹籽油已形成規模,牡丹瓷、牡丹畫等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牡丹盆花作為年宵花銷售突破65萬盆,鮮切花銷售2750萬支,其中優質切花打入了海外市場。清明小長假期間的紀念品商店里,一朵朵完整的牡丹花在茶杯中“盛開”。洛陽這座千年古都正以牡丹為筆,繪就文旅融合的春日畫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