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圣武公流芳百世 靈秀淇水孕育孫姓
2016-05-23 11:38:00 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淇縣六七賢圣君碑
五巖山藥王洞
武公祠舊碑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在河南省淇縣摘心臺公園內,立有一塊富于神奇色彩的石碑,叫商朝六七賢圣君碑,此碑原立于淇縣縣城南關村頭通往京城的大道旁側,1984年遷于現址,乃明代監察御史孫徵蘭(淇縣人稱孫老官)題字,知縣蔡藿立石。
淇縣古名朝歌,是殷商帝都。“商朝···故都”即指朝歌為殷朝都城,“賢”者,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圣”者即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那為何稱“六七賢圣君”呢?殷紂王帝辛被冤枉為暴君,其實他在歷史上是有很大功勞的。毛澤東和郭沫若都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是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他統一了中原,把中國北方的文化向南進行了傳播。孫徴蘭崇拜帝辛,對其評價頗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鑒于帝辛德行名聲不佳,未敢秉筆直書, 于是埋下伏筆,意即商朝不算帝辛是六個賢圣君,算帝辛是七個賢圣君,故稱“六七賢圣君”。
曾作為商朝四代帝都和西周衛國近四百年都城的朝歌,千百年來,殷紂王作為失國的帝王、殘暴無道的君主的典型形象,遭人唾罵。因為曾為紂王的都城,“朝歌”這個美麗響亮的名子,也被蒙上一層恥辱的污垢。
明代監察御史孫徵蘭也是朝歌人,他性格豁達、狂放,文彩卓犖,人稱“怪才”。他敢于在通衢大道立一塊殷末故都的巨型標志,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舉動。
提起西周衛國的朝歌,我們又不得不提一下衛武公。
衛武公,西周至春秋初期衛國國君,衛國第11代國君,姓姬,名和,約公元前853年出生于朝歌,公元前813年衛釐侯去世,衛武公繼位,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在位55年,享年95歲。
衛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侯爵。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之一,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孔子在衛國游學10載,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贊賞“衛多君子,其國無患”。衛國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商鞅、吳起、呂不韋、荊軻、子路等都出自衛國。
衛武公在位期間,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興辦牧業,政通人和,百姓和集。他謙恭自責,百采眾諫,常與下臣共勉,衛國人對他十分尊敬和崇拜。衛武公還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園林——淇園。
衛武公到95歲高齡時,還親民臨政,后世一直將他作為道德高尚、高風亮節的楷模,還作為高壽而德更高的典型。宋代詩人李薦有詩:“方之昔衛武,猶不至期頤。”宋朝厲寺正的詞《萬年歡》中有:“衛武期頤,與文公福艾,俱號賢相。”
朝歌人對衛武公更是心存景仰,起源于淇園有一條小河,原來叫美溝,衛武公去世后,衛人把它改名“思德河”,取永思武公之德的意思。朝歌城北13里有個村子原叫槐蔭村,后改名為思德村。在朝歌城西北三十五里的淇園舊址還修建有武公祠,以懷念衛武公之德。
發源于山西的淇河貫穿鶴壁。深厚的歷史文化韻味、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俊秀怡人,水影山光的淇河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鬼斧神工般的奇景妙色。淇水,不僅滋養了諸多賢圣和兩岸的人民,還孕育了一個名人輩出的姓氏——孫姓。
孫徵蘭就是孫姓名人之一,遠的還有孫武、孫權、孫思邈等,近的當屬孫中山了。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偉大目標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為之奮斗。
孫徵蘭后裔仍有人居住在淇縣,其家譜記載:本族姓氏出自衛武公,北狄進犯中原逃至晉陽,于明成化年間回原居地。位于淇河附近的五巖山景區,有個孫思邈藥王洞,記錄了當年孫思邈的足跡,也印證了淇河兩岸的不同尋常。
考察姓氏來源,最早的文獻是《世本》,是一部由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記載上古帝王、諸侯各國卿大夫家族世系傳承的史籍。《世本》為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馬遷的不朽著作《史記》,就曾采摭它的資料,兩漢學者如班固、劉向、王允、鄭玄、趙岐諸人,亦多所稱引。原本已佚,歷代學者對其作了大量的輯注工作,為后人研究《世本》和先秦史提供了依據。其中,漢代宋衷注,清代《世本八種.秦嘉謨輯補本》(下)記載:“孫氏武公生公子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乙,乙生昭子炎,炎生莊子紇,紇生宣子鰌,鰌生桓子良夫,良夫生文子林父,林父生嘉襄蒯。” 《元和姓纂》、《唐書 宰相世系表》皆引用世本云:“孫氏出于衛武公,至林父八世,別載氏姓篇,與姓纂唐表所言世數相同,故知二書可據也,又左傳文元年孫昭子,哀二十六年孫莊氏,皆無名,其名亦見唐表,又宣六年傳有孫免,亦見經,其系代代可考”。
為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光大中山精神,探究孫氏起源,中山大學河南校友會聯合濮陽孫氏文化研究會,籌備舉辦孫姓起源研討會,此舉得到眾多孫氏宗親的支持,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尚偉華 崔慶慶)
編輯:李東
關鍵詞:河南省;淇縣;商朝;孫姓
2016-05-10 08:44:00
2016-04-20 14:15:00
2016-04-15 15:47: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