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不應該過洋節?每年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前后,網上都會有類似的討論。不過,隨著年輕人生活方式日漸多元,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密切,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認為:洋節但過無妨。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兼容并蓄向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之一,也是中華文明傳續千年的重要原因。當今世界,早已告別天各一方、少有來往的舊時代。人員、資金的往來甚密,自然會帶動文化溝通與互鑒。誰能在時代洪流中博采眾長、壯大自己,誰能以自己的發展惠及他人,誰就能在世界舞臺的中央收獲掌聲。
一個國家的發展腳步,并不會因幾個舶來的節日而受影響,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信。不過,倘若年輕人只知幾個洋節,習慣性忽略從本土文化中長出的傳統節日,或僅將它們留在日歷牌上,這倒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談及傳統節日,我們第一反應是什么?在不少人心中,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最大的意義在于可以少上幾天班,其次就是可以吃湯圓、粽子、月餅等節日美食。可事實上,多了解一些節日典故,多熟悉幾篇佳節名作,多體會幾分歷史滋味,或許比單純地“玩”與“吃”更有意義。
傳承好傳統節日、充盈起節日內涵,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中國也有自己的“情人節”,但無論正月十五、三月初三或七月初七,是否有獨到的方式撐起人們真情的表達,值得思量。相較之下,情人節當天,買一束鮮花、寫一張情真意切的賀卡,送給與自己相伴前行的那個人,其實教會了中國人如何更好、更時髦地表達愛與感激,這對于創造性傳承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有借鑒價值的。
從“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到披荊斬棘走出中國道路,中華文明在兼收和揚棄中前行至今。本心不忘、真情永存,只要秉持“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原則,節日舶來與否其實不是問題。因為,以更理性和平靜的心態看待洋節,也彰顯著一個民族的自信與豁達。(蕭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