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粵劇,你第一反應是——
古典的曲調、古老的唱腔、傳統的戲服?
如果說起最近刷爆80、90后朋友圈的
《劍網3》主題粵劇《決戰天策府》
你是否又會刷新對粵劇的認知?
其實,早在2007年
佛山粵劇院曾融合動漫、合唱、交響和民族音樂的元素
推出動漫真人秀粵劇《蝴蝶公主》
這部新派粵劇在廣州大學城巡演時
更引起了極大轟動
這一部劇的創作、誕生、排演
都離不開一個人
她,就是佛山首位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得主、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
名伶輩出的佛山“南國紅豆”
佛山是粵劇的重要發源地,在佛山粵劇院最興旺時,曾有13個專業劇團,74個掛靠劇團。當時,行當齊全,名角薈萃,在嶺南乃至東南亞享有盛名,演出遍及港澳臺、美加等地,風頭一時無兩。
1971年出生的李淑勤,自小喜愛粵劇表演,12歲時考入了廣東省粵劇學校。從最基礎的跑圓場、踏七星、翻筋斗、刀槍劍戟等開始練習,到后來的唱腔、表演,一學就是6年。
“我的媽媽是曲藝演員,爸爸是高胡主奏,我在粵劇團里自小看前輩名家的戲長大,所以最終我也選擇了粵劇學校。”
幾年時間里,李淑勤迅速成長為佛山粵劇團的當家花旦,先后參演了三十多部粵劇大戲,并多次隨團出訪香港、澳門、新加坡、美國等地演出,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時代困境中力求破局
隨著電視、電影等娛樂方式的興起,到劇院觀看粵劇的觀眾大量流失。粵劇市場空間不斷萎縮,使很多粵劇演員不得不離開舞臺,甚至到歌舞廳里表演“耍大槍”,來補貼生活。
“在九十年代,市場沒人請戲,我們劇團慘到文武生全走了。有一段時間,我們劇團里的人還跑到酒吧夜總會,表演開打、踢槍。”
自幼鐘情于粵劇的李淑勤不甘心,她決定大膽創新,吸納其他兄弟劇種之所長,集全劇團力量創作新編大型歷史粵劇《小周后》。
2004年,李淑勤憑借《小周后》中扮演的小周后角色,摘取了中國戲劇最高獎項——梅花獎。作為粵劇發源地的佛山,從此結束了沒有梅花獎得主的歷史。
在創新中煥發出新光彩的百年瓊花
一個粵劇創新時代正式開啟:舞臺效果變得清新、演員服飾更加華麗,故事內容更加新穎,年輕觀眾也對粵劇從最初的排斥到新奇、接納、喜歡。
2007年,佛山粵劇院創作的國內首部舞臺動漫真人秀粵劇《蝴蝶公主》公映。這部加入了動漫、合唱、交響和民族音樂的元素的粵劇,一亮相就引發轟動。
2010年,李淑勤又將粵劇《小周后》搬上電影大銀幕,還開創了內地戲曲電影實景拍攝的先河。
雖然這種創新,在粵劇界和戲迷都存有不少爭議。但李淑勤認為,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時代接軌,才能將粵劇繼承并發展下去。
“我們搞創作的話,肯定希望臺下坐著的除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外,也希望吸引年輕人。我覺得只要吸引到有些對你們感興趣的觀眾就已經算是成功了,所以在不斷改革,不斷尋覓,不斷地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路。”
記者手記 | 吳穎儀
作為土生土長的佛山人,粵劇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曾占據著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小時候,外公家中“咿咿呀呀”的粵劇聲,陪伴著我度過一段又一段漫長的午后時光。那時候,最為經典《帝女花》、《紫釵記》等等,不會唱全,也能哼上兩句,甚至年少時,還曾幻想過以后要成為一名粵劇演員。雖然,我無法實現當初想當粵劇演員的夢想,但這一次近距離采訪佛山的粵劇名伶李淑勤,也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佛山粵劇的跌宕。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粵劇是老人家才聽的東西,那悠長的曲調,文白參半的唱詞,老舊的故事,一點吸引力都沒有。在快節奏、崇尚“碎片化”閱讀的現代社會,很少人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安靜地欣賞一場粵劇。
出生于粵劇世家的李淑勤,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喜歡上粵劇,自此在表演粵劇的道路越走越遠,也親眼見證了粵劇的興旺、衰落,以及振興。佛山粵劇發展至今,離不開佛山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也離不開后人大力發展、創新。
身為佛山粵劇院院長,李淑勤在繼承佛山粵劇的傳統功架、唱腔外,還不斷吸收年輕人喜愛的動漫、cosplay、合唱、交響等多種元素,打造出一系列充滿生命力的新派粵劇。從2004年的《小周后》到近年來的《金石牡丹亭》,佛山粵劇重新吸引了一批嶄新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靜心欣賞。
對于佛山粵劇來說,過去是輝煌的,但未來更值得我們期待。希望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在劇院里看到的,不僅有白發蒼蒼的老年觀眾,更有青春洋溢的年輕觀眾。更希望,年輕人能夠因為喜愛,而投身粵劇行業,讓這個古老的劇種保持生命力,繼續煥發青春活力。
總策劃:李先貴
總監制:梁敏
監制:劉新存、葉琳
編導:吳穎儀、馮家殷、伍時杰、鄧之欣、林曉華
本集編導:吳穎儀
解說:霍立韻
音效合成:朱達峰
視頻制作:力索文化傳播
新媒體制作:林曉華、張云霞
指導單位:佛山市委宣傳部
特別鳴謝:佛山市文廣新局、佛山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
《聽佛山·文化匠心》聯合出品
佛山電臺
央廣網
佛山力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