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江門市召開廣東省學習運用“廈門實踐”經驗深入推動全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現場推進會,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扎實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廣東建設。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出席會議并講話,江門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林健生出席會議并致辭。
近年來,廣東省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劃定5.07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累計爭取財政資金約50億元,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829.9萬畝,實施梅州、韶關2個國家級山水工程項目,完成礦山修復項目160個、海洋修復項目72個,整治修復大陸海岸線近300公里,營造修復紅樹林7.3萬畝。惠州惠東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獲評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典型案例。韶關大寶山、梅州鐵山嶂項目分類實施生態修復成功經驗在全國推廣。全省“三屏五江多廊道”的生態安全格局基本確立,逐步形成陸海聯動、通山達海的生態保護修復藍圖。
特呈島紅樹林
全省各地堅定“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修復理念,在生態保護修復實踐中涌現出一批好經驗好做法。江門市強化系統修復,建成國家、省級綠色礦山39個,建成小鳥天堂、開平孔雀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創建臺山鎮海灣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間453公頃的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
湛江市穩步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頒布施行全省首個紅樹林資源保護地方性行政法規——《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推進雷州、徐聞兩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在全省率先創建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示范基地。
韶關市堅持“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分類治理,探索“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強化技術賦能,南雄市紅砂嶺綜合治理工程等多個治理項目入選國家山水工程典型案例或省國土空間修復范例。
梅州市協同推進治山、治水、治土、治窮,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廢棄礦山轉型發展,治理歷史遺留礦山超780公頃,蕉嶺新鋪“山水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入選2024年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梅縣區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平遠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蕉嶺新鋪“山水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下一步,廣東將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優化國土空間保護格局,謀劃“十五五”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布局國家及省級“山水工程”,加快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五大工程”、歷史遺留礦山修復、紅樹林營造修復等各項工作。建立生態保護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生態修復+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進區域間生態保護合作。全面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扎實推動“廈門實踐”經驗在廣東落地見效,譜寫好新時期廣東“山海經”。
會前,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江門市新會區泰盛石場礦山治理復綠項目、臺山市鎮海灣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了解了各項目實施情況。會議特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余興光、中國地質調查局環境監測院正高級工程師樂琪浪分別就“廈門實踐”經驗和礦山生態修復作主題培訓。(楊德倩 吳于琪)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